
屬于外源性性早熟 但是否由奶粉引起 醫生表示“這個不好說”
今天上午,北京兒童醫院給出了檢測結果:北京的王先生的女兒屬于外源性性早熟。
8月11日,該疑似性早熟女嬰在兒童醫院做完了醫生所開具的全部檢查。
女嬰確診“性早熟”
今天上午,王先生來到兒童醫院取檢查結果。“一切等結果出來,再做下一步打算。”王先生透露,這期間孩子并未服用任何藥物,在檢查結果明確后,再根據醫生建議治療。
在醫院門診焦急等待的除了患兒的父親王先生外,還有多家媒體的記者。上午11時左右,王先生抱著女兒走出了門診,這時守候了一上午的大批記者圍上前去,詢問醫院的檢測結果。
“是性早熟,醫生說屬于外源性性早熟,具體原因醫生說不好說。”王先生介紹,醫院共給女兒做了四項檢查,即抽血、彩超、測骨齡和對下體黏液的檢查。
據王先生講,醫生明確表示:“乳核有發育,體內含激素較高,屬于性早熟。但骨齡正常,應該不會影響孩子以后的成長。”
至于大家關注的焦點問題——體內激素高的原因,究竟是不是奶粉引起的,醫生表示“這個不好說”。
“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我的孩子健康!醫生讓我一個月以后再來帶孩子做復查。”王先生說。
“外源性性早熟”幾個字寫得較規范
今天在場的有近十家媒體,包括國內多家主流媒體和外國媒體,記者提問的焦點還是集中到“幼兒的癥狀究竟屬不屬于性早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乳核發育情況”等,當王先生告訴記者“屬于外源性性早熟”時,攝像機和相機鏡頭全對準了他。
他略顯緊張,但對每位記者的提問都認真聆聽,并做出回答。
有記者想了解更多的情況而翻看病歷時,由于醫生特有的字體,筆跡非常人所能辨。當大家都在抱怨時,有細心的記者在難辨的筆跡中還是看出了蛛絲馬跡,“外源性性早熟”幾個字相對寫得比較規范。
記者發現
兒童醫院內分泌號 7時30分已約滿
今天7時30分,記者在北京兒童醫院門診樓入口處看到,玻璃門上已經貼上告示:“8月13日內分泌號已經約滿”。
在臺階處休息的馬女士對記者說,看到新聞后,她才知道奶粉事件。由于她的孩子也食用了同品牌奶粉,所以她原想帶孩子來醫院篩查一下,但是沒想到掛號如此緊張。
記者隨后從醫院方面了解到,由于正值暑假期間,患者非常多,一些發育不良等癥狀兒童大多會到內分泌科室看病,所以導致內分泌號緊張,并非是“奶粉患兒”扎堆篩查導致。
專家提醒
指標正常 不建議家長帶孩子做檢查
衛生部嬰兒性早熟調查組成員之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教授楊艷玲告訴記者,指標正常,不建議家長帶孩子做相關檢查。
“對于孩子是否為性早熟,專家確診會很慎重,因為一旦確診,就會像一頂‘帽子’一樣,跟隨孩子一輩子。對于兒童來說,這是隱私,醫生會經過嚴格的檢查,得出專業的判斷。而對于有單側乳房發育的兒童來說,醫生會首先判斷孩子是否患有腦部腫瘤,或者肚子中長有畸形瘤。”楊艷玲說。
通常來說,兩歲之內的嬰幼兒都會有一個小的青春期,由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性腺軸發育不成熟,有可能會出現乳房凸起的癥狀,但在兩歲之內就會自行消退。因此,家長不必過分擔心。
“我們在門診中碰到這種情況的孩子,只要各項身體指標正常,就不建議進行有關性早熟的相關檢查,而是讓家長放松心態,觀察孩子的發育。”楊艷玲教授說。
針對此次調查的3名武漢嬰兒,其性腺激素水平就應該在成年人的正常范圍之內,低于成年人的正常范圍反而是不正常的表現。
背景鏈接
8月10日,媒體曝出北京一歲大的女嬰被診斷為性早熟,此前該女嬰已飲用圣元奶粉半個月。
據女嬰母親韓女士稱,因考慮給小英斷奶,半個月前,家長在一家超市買了一罐900克的圣元奶粉,小英喝了半個月。5天前,韓女士發現孩子下體分泌帶有腥味的白色黏液。隨后,良鄉醫院兒科醫生診斷小英為激素過剩引發性早熟。
8月10日上午,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還不能斷定早熟嬰兒與特定的食物或者環境之間有聯系。
女嬰父親王先生此前表示,結果出來后再做具體治療打算。
文/記者 溫如軍 成懷喜 范維
實習生 藏曉 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