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雌激素、嬰兒性早熟——— 在權威檢測和調查結果公布前,這三個高頻詞,留給人們的仍然是一連串的疑問:多地“性早熟”患兒是否與奶粉有關?奶粉是否允許含有激素?奶粉“檢測無門”該由誰負責?
為盡快回應公眾的期待,衛生部改變此前責成地方核查“奶粉疑致嬰兒性早熟”事件的決定,明確表示直接介入事件調查。消費者期待,權威部門介入事件調查能盡快解開三大疑問。
9名專家組成專家組
繼武漢有3名女嬰被發現有“性早熟”癥狀后,近日又有河南鄭州、廣東廣州、湖南株洲等地多名女嬰被發現乳房長有硬塊,被認為具有“性早熟”的特征。
不同地方出現的“性早熟”嬰兒是否都與奶粉有關?根據記者了解的最新情況,衛生部已直接介入調查,目前已經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牽頭,成立由內分泌、兒科、婦幼、食品安全等領域9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會同有關地方,對嬰兒性早熟個案進行專題研究,并就此展開了流行病學調查,分析女嬰患病與食用奶粉之間的關聯。“奶粉疑致嬰兒性早熟”事件發生后,相關領域專家意見并不一致。“從醫學角度看,兒童性早熟成因復雜,尚且不能斷定患者與特定的食物或者環境之間到底有多大關系。”內蒙古農牧學院首席研究員盧德勛認為,要加大對性早熟問題的調研,可以通過對動物做實驗,研究食物對性早熟的影響。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陳曉波表示,從近年門診來看,性早熟病例本來就有所上升。
究竟多個地方出現的“性早熟”嬰兒是否與奶粉有關?人們期待有關權威部門給出調查檢測結論。
奶粉是否允許含有激素
關于奶粉是否允許含有激素,記者在采訪中聽到兩種似乎矛盾的說法。
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認為,激素屬于藥物,而牛奶作為食品,是一點激素也不應該有的。記者注意到,在新近制定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乳粉(GB19644—2010)》中,并沒有提及關于雌激素的檢測項目。
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也明確表示,奶粉里不允許檢出雌激素。
據有關專家介紹,現代牛奶中的雌激素包括內源性雌激素(即奶牛本身產生的雌激素)和外源性雌激素(即應用于奶牛發情和泌乳的雌激素),但目前普遍認為在規范用藥的前提下雌激素藥物殘留量可忽略不計。“所謂的不允許檢出雌激素是指不能檢出人為添加的合成雌激素物質。”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研究員王樹槐解釋說。
盧德勛研究員認為,牛奶里含有微量的雌激素是很正常的,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所以不必恐慌。那么,多少激素含量才是安全的呢?記者并沒有找到答案。不過據介紹,關于奶粉中激素的檢測方法和標準已制訂,經過相關機構審核批準后,預計最快在幾個月內就會頒布該項技術標準。
究竟奶粉中是否允許含有雌激素?如果允許有的話,“微量”的標準是多少?種類是哪些?消費者期待相關權威部門作出進一步明確的解釋以消除疑慮。
消費者“送檢無門”誰之責
有媒體報道,消費者想檢測奶粉是否含有激素,卻遭遇“送檢無門”。對于懷疑有問題的食物,消費者究竟能從何得到權威、專業的答復?衛生部有關負責人對此作出了回應。這位負責人說,根據食品安全法的規定,食品行業協會等組織、消費者可以委托食品檢驗機構對食品進行檢驗,但應委托有資質的檢驗機構。
但這位負責人同時指出,由于種種原因,現實中可能存在檢驗機構不接受個人送檢的情況。這位負責人說,如果消費者遇到“送檢無門”的情況,可以根據法律規定向衛生部門舉報疑有問題食品,衛生部門接到舉報后應組織進行檢驗。(據新華社北京8月12日電 記者周婷玉 程士華)
食品安全檢測,令人心痛的“被動”與“缺位”
武漢多名嬰幼兒疑似性早熟,懷疑是食用的奶粉中含有激素所致,奶粉激素檢測問題隨之吸引各方視線。事件發生后,農業部緊急組織研究制定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奶及奶制品中三種雌激素檢測方法,并提交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審查通過。
但有關人士表示,這次奶粉雌激素檢測的標準是臨時制定的,檢測項目此前沒有先例,屬于探索性檢測。同時,對于奶制品雌激素的檢測,國內至今尚無獲得相關資質的檢測機構。
近年來,食品安全檢測“被動”與“缺位”的事件時有發生。如對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調查發現,大量問題奶粉得以在市場上通行無阻的原因之一,就是當時國家嬰幼兒奶粉標準中沒有對三聚氰胺的檢測項目。今年7月初麥當勞麥樂雞事件中,有關方面也表示,以往對麥樂雞的日常檢測項目包括亞硝酸鹽、蘇丹紅等,引起質疑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特丁基對苯二酚不在日常檢測項目之列。
人們關心的是,食品安全的形勢如此嚴峻且時刻變化,監管的方式和手段能否不再頻頻陷入被動的尷尬。食品安全監管、檢測面向老百姓的餐桌,要體現即時動態監管,不能總是跑在食品安全形勢的“后面”,一面解釋,一面臨時出臺新的檢測項目。
食品安全大于天。慘痛的教訓一再表明,只要在某一環節出現問題,監管出現任何形式的疏漏和懈怠,有安全隱患的問題食品就有可能大搖大擺走上餐桌,威脅人們身體健康。如何編織起嚴密的食品安全監管網絡,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新華社武漢8月12日電記者 黎昌政 俞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