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消費者來說,那些價格動輒數千過萬的奢侈服裝應該擁有無懈可擊的質量。而浙江省工商局最新公布的監測結果卻表明,高價并不等同于高質。
每經記者 黃清燕 發自上海
一些風光無限的世界名牌,在“質量門”面前風光不再,讓消費者大跌眼鏡。
今年“3·15”前夕,浙江省工商局發布了最新一次進口服裝質量監測結果,HERMES(愛馬仕)、versace(范思哲)、DOLCE&GABBANA(杜嘉班納)、PAUL&SHARK(鯊魚)、HUGOBOSS(雨果博斯)、ZARA等30多個世界名牌抽檢不合格。
“不合格產品已全部下架封存,具體的處罰通知單將在近日發給涉及到的品牌經銷商。”
昨日(3月15日),浙江省工商局新聞中心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該局已對初檢不合格的商品進行了復檢,近日正在檢查各品牌的庫存和銷售情況,將根據具體情況作出相應處罰。
抽檢名牌過半不合格
近期,浙江省工商局又對杭州、寧波、臺州三地多個商場銷售的85批次進口品牌服裝進行質量監測,結果顯示,批次合格率僅為43.5%,包括HUGOBOSS、HERMES在內的世界名牌因為色牢度、PH值等方面的問題,被曝“存在較嚴重的安全質量問題”。
據悉,這些產品的產地來自意大利、韓國、法國、土耳其等11個國家和地區,產品類別涉及牛仔褲、羊毛衫、T恤、針織休閑服、便褲、棉服、裙子等多個類別。
“甲醛會在穿著過程中逐漸釋放出來,對呼吸道粘膜和皮膚產生強烈刺激,引起頭暈,嚴重的會導致血液病甚至癌癥。”針對甲醛超標的危害,浙江省工商局如此描述。
據悉,此次抽檢中發現,VERRI水洗牛仔褲甲醛含量抽檢不合格。此外,范思哲品牌被檢測出纖維成分與標注不符。
洋品牌或差別化生產
對此次檢出的問題,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主要是由于企業質量意識淡薄,在原料進廠時未檢測含量以控制質量,出廠時又未進行檢測,隨意標注。另一方面,有些企業過分追求利潤,降低成本,采購低廉面料,或有意利用錯標原料名稱的手段欺騙消費者,這也是造成產品不合格的一個因素。
“這次浙江省工商局查出的問題,其實在國內非常普遍。憑良心說,同樣的品牌,我在國外買的質量就比國內好,”從事美國代購生意的tony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部分頂級大牌投放在中國市場的產品標準比在美國的低。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國貿系副主任黃先海教授的觀點是,“洋品牌”之所以在中國頻繁陷入信任危機,原因之一是這些跨國公司過去針對中國市場有意進行差別化生產。國內的產品質量標準與國際標準相比滯后和不一致,給了他們可乘之機。
就浙江省工商局抽檢出的質量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詢問H&M、CKJEANS、ZARA等品牌商,但均被告知“沒有接到監測報告”,甚至有品牌商表示:“由于在不同區域有不同的經銷商,所以問責比較困難。”
相關新聞
7個月5次被曝光ZARA連陷質量門
每經記者 黃清燕 發自上海
2006年進入中國,現下已經在各大城市遍地開花的平價時裝巨頭——ZARA,在快速擴張背后,卻多次登上質量監管部門的“黑榜”。
2009年8月,上海市工商局公布對滬售涼鞋的質量監測結果,被曝光不合格的品牌中就有“ZARA”;2009年12月,在北京市消協對羽絨服質量的檢測報告中,ZARA品牌的外套大衣填充物含絨量不足;2010年1月,哈爾濱市工商局對服裝、針織商品進行的質量抽樣監測中,ZARA不合格產品榜上有名;同月,上海市工商局對滬售部分羊絨羊毛制品、兒童服裝的質量監測結果顯示,ZARA部分產品色牢度不達標;無獨有偶,在浙江工商局的抽檢中,ZARA的褲子也存在色牢度方面的問題。
對于被浙江工商局抽檢出的質量問題,ZARA的經銷商,颯拉商業(上海)有限公司公關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沒有接到相關通知。她同時表示,在中國銷售的產品來自全球調配,“不管在哪里生產的,最后都要統一到西班牙發貨。”“應該由負責進口質檢的部門在負責。”
據了解,目前ZARA的生產大多在亞洲完成。由于在中國的急速擴張,ZARA需要密集地調貨。ZARA內部人士表示,按照流程,有專門的進口質檢部門對進口產品進行質量把控,但由于在中國擴張太快,原有的質檢部門人力無法跟上店面和進貨量的擴張速度,或是ZARA頻繁出現產品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店面管理、導購服務方面都不盡如人意,而且質量越來越差。”一位自稱ZARA老顧客的消費者在知名的點評網上如此描述。在高速擴張后,如何保持平衡管理是ZARA面臨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