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飛機的人常常有這樣的經歷:當你從笑容可掬的空姐手里接過機上免費贈送的食品時,發現在五花八門的食品中,有不少是產地不詳,沒有產品標準號、配料表,甚至連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也找不到。
有些乘客沒太在意,有些乘客選擇放棄不吃,但有的乘客卻跟這種“來歷不明”的食品“較上了勁”。
上海的曹先生因飛機上的面包無生產日期,于2009年將吉祥航空和大連航美食品有限公司告上法庭。
據國家民航總局統計數據,消費者針對航空食品的投訴不在少數。
航空配餐可以不標生產日期嗎
曹先生在2009年2月3日搭乘吉祥航空公司的HO1166次航班從大連飛往上海,途中服務人員為每位旅客發放了一份航空配餐,這份航空配餐是由大連國際機場美航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配餐內包含橘子、面包、巧克力、濕巾、餐巾紙等,其中濕巾和巧克力是有生產日期的,而面包的外包裝上所標明的“生產日期”一欄卻為空白,曹先生尋遍整個外包裝也沒找到面包的生產日期。周圍其他旅客的面包外包裝均未見生產日期。曹先生認為這種“沒有生日的面包”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對旅客的健康造成威脅,故決定打一場公益官司。
有類似遭遇的江蘇無錫退休老人郭先生認為,航空公司向旅客供應的空中餐,是經過預先定量裝入容器中,向消費者直接提供的預包裝食品,應當嚴格執行《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的規定,在包裝盒上附有標識,標明食品名稱、配料清單、凈含量、制造者的名稱和地址、委托單位的名稱和地址、生產日期、保質期和保存期、執行標準等內容。但有的航空公司提供的空中餐顯然違反了《食品標識管理規定》和《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之規定,剝奪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按照《食品安全法》中的定義,預包裝食品是指預先定量包裝或者制作在包裝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那么,飛機上的小面包是否屬于“預包裝食品”?
國家質檢總局衛生檢疫監管司一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航空食品分為航空配餐和機場提供的酒水飲料兩部分,前者由專門的航空陪產企業提供,后者由航空公司自行采購后供應航班。航空配餐屬于集體配餐,按照衛生部印發的《餐飲業和集體用餐配送單位衛生規范》,盛裝、分送集體用餐的容器表面宜標明加工單位、生產日期及時間、保質期,必要時標注保存條件和食用方法。而航空配餐外包裝上都應按規定標明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為了避免受污染,配餐中的面包、糕點一般都會進行密封包裝,但大多是由航空食品公司自己生產,一起配送給航班上的旅客,并不單獨出售,應視為配餐的一部分,一般當天生產,當天消費,面包和米飯一樣,是一起打包的配餐,不要求分類標注。
該工作人員稱,航空配餐和飯店餐飲一樣,具有即時性,消費安全主要體現在生產環節,消費者不必對標識太過在意。“就像飯店的鮮榨果汁,你會要求每一杯果汁單獨標注成分和保質期嗎?”
對此,中國民航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李艷華教授的看法是,飛機上所有供應旅客的配餐是經預先定量包裝好,向消費者直接提供的食品,應該遵照《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的要求,但這些食品僅向機上旅客提供,消費時間相對明確,“從實際出發,沒有詳細標明成份和生產日期等,目前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旅客提出更高的要求,航空企業應該適應市場的要求及時轉變,對航空食品進行更為規范化的管理。”
航空食品是監管空白地帶嗎
據統計,截止到2009年,全國共有100多家航空食品或配餐公司。在2008年,我國航空食品配餐行業的營業收入已躍居世界第二位。航空食品生產與銷售儼然已成為一條重要的產業鏈。在這樣一個產值巨大的產業中,行業監管是否真正到位?是否已形成了規范化與健康發展的道路?
航空食品生產廠家通常由航空公司注資成立或指定生產。其從生產到銷售的過程中,航空食品制造商實際上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市場,形成了相對封閉、“自產自銷”的內部運作鏈條。這樣,航空食品的質量監管就處在了一個尷尬的地位:自我監管的低效和混亂,外部監督的不便與無奈。
李艷華認為,配餐公司不是由航空公司壟斷。目前,航空食品可以由機場航食公司供應,也可以由航空公司航食供應公司供應。航食公司有多種運營模式:有的是由航空公司全資投資或者控股的配餐公司,像國航、南航、東航、海航、廈航等都有自己的配餐公司;也有由航空公司控股與外資合作的配餐公司,如廣州南聯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還有的是由機場投資或合資成立的配餐公司提供配餐,比如北京空港配餐公司。
航空食品的一般供應環節分為原料采購——預加工——餐食制作——餐食裝配——餐食配送,最后到旅客食用。李艷華介紹,很多航空食品公司都擁有先進的航空配餐生產設備、生產流水線、真空垃圾處理系統、冷庫中央控制系統等。同時,還通過安檢門設立金屬物品探測儀,對進入配餐大樓的人員進行檢測,防止外來人員帶入影響航空餐食安全的物品;通過監控室對整棟配餐大樓進行全面監控,有效地掌握著配餐大樓的安全情況;通過制定和執行采購規格書、餐譜、餐食裝機圖,進行餐食重量檢查和餐食品評,保證成品餐食符合航空公司的要求。
李艷華強調,航空食品和普通食品一樣是屬于常規的質監部門檢驗檢疫的。另外,航食協會的監管則是起到了行業自律的作用。2009年成立的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航空食品專業委員會隸屬于中國航空運輸協會,是從航空公司保障客戶利益的角度,民間進行質量監管的曝光發布的協會組織,在監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北京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消費者協會法律顧問邱寶昌律師認為,航空食品跟其他普通食品一樣,在生產和包裝等方面都要符合法律法規,接受相關的質量監督。但實際上,航空食品通常都不夠規范。在監管過程中,民航部門和質監部門都擔當了監管主體,但事實上卻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職權分配模糊不清,最終甚至造成了監管的缺位。“國家對食品監管應該實現全覆蓋和無縫對接,不留死角,不能因某些領域、特殊行業有所特殊。”(記者王俊秀實習生孫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