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問題奶粉嘗試大多失敗;責任不明致使監管留白
據新華社電 今年2月3日,陜西省公安部門公布了渭南一起乳制品三聚氰胺超標案件,早在2008年被要求排查、清零的10噸問題奶粉再次流入市場,目前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逮捕。
此前的2009年12月,陜西金橋乳業公司同樣被發現一起問題乳制品案。當時,金橋乳業的廣西用戶在原料進貨時,向廠家索要這批產品的出廠檢驗報告未果后,委托有資質的機構進行檢驗,結果就發現了三聚氰胺超標。
上海熊貓煉乳、陜西金橋乳粉、山東“綠賽爾”純牛奶……這些被查處的乳制品,無一例外地使用了2008年未被銷毀的問題奶粉做原料。
據記者調查,當地質監部門確實對金橋乳業三聚氰胺超標的問題奶粉予以封存。但這些產品并未被銷毀,企業將這些奶粉通過倒換包裝、套用批次方法予以銷售。再向上追溯,則是在問題奶粉的處理這一環節并未明確責任。
目前,全國食品安全整頓工作辦公室已派出8個督查組,分赴16個省份徹查這一事件,凡發現故意使用含有違禁物質的乳品涉案企業,質檢部門將采取一律停產、一律吊銷生產許可證、一律移交司法機關的處理措施;對案件背后的失職、瀆職等違法行為,一經發現,將依法依紀追責。
■ 相關新聞
西安徹查乳制品生產企業
據新華社電 陜西省公安部門3日公布了陜西省渭南市樂康公司“問題奶粉”案件,引發強烈關注。西安市政府隨即展開了一場對乳制品、含乳制品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清查專項行動,西安市16個乳制品生產企業將接受徹底清查。
清查內容包括企業收購生鮮奶時有沒有嚴格檢驗、出廠產品是否批批檢驗、有無檢驗三聚氰胺項目等。檢查人員將深入到16家乳制品生產企業的庫房中,對現有庫存產品一一進行抽樣檢驗。對檢測設備不符合要求、未按要求組織生產管理、未對出廠乳制品批批檢驗的企業,將依法責令停產,進行整改。
【探因】 處理問題奶粉嘗試大多失敗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眾多乳品企業的產品被發現含有用以提高食品檢測時的蛋白質含量指標的三聚氰胺。全國范圍內,因此開始了整頓行動。今年1月,全國食品安全整頓工作辦公室通報,三聚氰胺乳制品又死灰復燃。
2008年10月,衛生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的有關負責人對發現三聚氰胺超標的乳制品如何處置曾明確表態:凡不符合三聚氰胺臨時管理限量值的產品,不得出廠、銷售,并按要求銷毀和無害化處理。已上市的產品,生產企業有責任進行自檢,超過限量值的,企業要主動發布信息,并采取召回、下架、退市并按規定退貨和退款等措施,確保產品安全。
從2008年9月底開始,石家莊市就組織市內發電、熱電和水泥生產企業進行環保銷毀實驗。但知情人透露,對問題奶粉的處理嘗試最后大多以失敗告終。
德衡律師集團(北京)事務所律師張興寬曾代理問題奶粉患兒索賠案。他告訴記者,在代理案件期間,他曾經去過三鹿公司,看到收回來的問題奶粉在廠里堆積成山,這些奶粉如何處理、有無銷毀等,人們不得而知。“沒有人監督企業走完銷毀和處理的最后一步。”
【追問】 多部門監管何以留“死角”?
根據公開的資料,僅當年三鹿集團尚未出庫的嬰幼兒奶粉就達到了2000余噸,而當時對這批問題奶粉的處理也只提到四個字:全部封存。
我國食品安全法中規定,企業應當將食品召回和處理的情況向監管部門報告,但事實上,仍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未執行這一規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監管人員告訴記者,當時三鹿奶粉事件有牽頭部門會同相關部門處置,但在問題奶粉的處理這一環節并沒有明確責任。當時各部門都在忙,農業管奶站、質檢管生產、工商管流通,除了特殊時期的監管任務,還要建章立制,地方政府也是焦頭爛額。一方面是暫時沒有好的辦法來處理,另一方面也是分了輕重緩急,但事情一拖就這樣拖下來了。
陜西省質監局食品安全處處長宋藝光認為,目前乳制品行業的管理辦法是分段監管,養牛戶、奶站、經營戶、生產企業、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分別由農業、質監、工商等部門進行管理,這次發生的毒奶粉事件就是流通環節“清零”不徹底造成的。
西安市乳業協會秘書長王偉民說,三聚氰胺奶粉再次流向市場是一些缺乏誠信的企業沒有按照要求進行銷毀,一些小型企業容易成為監管“盲區”。它們把奶粉價格作為“風向標”,在價格低迷時停產,價格上漲后再開工,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不惜鋌而走險,這是造成奶粉質量安全的重大隱患。
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