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員工被勸主動辭職,加多寶集團否認裁員。專家稱此舉打“擦邊球”難說違法。
年關將近,雙薪、年終獎、花紅,是很多人盼望過年的理由之一。然而,加多寶公司(旗下產品最著名的為紅罐王老吉)上海區域的部分員工稱,自己被公司“勸辭”,主動離職后年終獎當然泡湯,而若不主動離職接下來將被扣光獎金、調職異地。
昨天,加多寶公司否認存在裁員情況。
在加多寶工作了4年多的小林終于坐上了銷售主管的位置。國慶以后,公司陸續有裁員的流言,但小林并未在意。然而,12月初,在年終獎即將到手時,這一流言成為現實。讓小林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竟也在被裁之列。公司要求員工不用上班,并將支付12月的工資及獎金,但需要在12月底之前自動離職。
對于平均工資5000元的小林來說,根據常規,年終獎及花紅總共有1萬余元。小林當然不愿意放棄這本該屬于自己的1萬余元。況且,自己與公司之間的勞動合同明年年底才到期。而區域經理表示,不辭職公司也不會主動開除。但之后公司將開展大規模的嚴查,可能對員工進行調職。在小林看來,區域經理的言外之意就是說,不主動離職,就意味著薪水大幅下降、可能調職異地。
小林并不是唯一接到通知的人,其實,早在11月中下旬,金山區、松江區等區域的銷售站點部分員工就接到了勸辭通知。
另一區域的銷售主管LEE同屬被勸辭之列。LEE在加多寶工作兩年多,去年才剛剛簽訂了為期5年的勞動合同。據LEE說,現在是青黃不接時期,員工離職就意味著失業,若是夏天,自己可以走得很“爽快”。
加多寶傳訊部一名員工認為,小林可能對公司存在誤解。
小林透露,上海區域總計不到500名員工,其中包括上海區的職能部門員工約200人、各站點及在加盟商和大賣場的銷售人員約300人。“公司預計裁掉的150人幾乎都是銷售人員及文員。”
勸辭通知下達后,很多員工選擇安靜地離開。據早報記者目前掌握的數據顯示,虹口站共計銷售人員10人,勸辭7人,勸辭當天5人遞交辭職申請;金山區共計11人,被勸辭3人,目前2人離職。
雙方說法
員工:曾簽過有關條款
“這一切是公司早就安排好了的。”小林說,這樣的說法是有根據的。早在11月底,公司打印了一份《員工手冊》補充條款,要求每個員工閱讀并簽字。然而,時至今日,小林才知道,公司此舉其實目的在于其中一條。該條規定,公司可根據本單位的實際工作需要,在合同履行期間調整員工工作地點,工作地點包括集團屬下各分廠/各大區,員工應予以配合,調整后的薪資按本公司的相關規定執行。
“公司有不成文的規矩,只要是下發的文件,閱讀過都必須簽字,因此我在補充條款上簽了字。”小林說,但這并不能代表自己認可該協議,只表示自己曾閱讀過該條款。
加多寶:人員流動很正常
昨日,早報記者向加多寶集團發去采訪函,20時許,加多寶集團發來回函稱,首先加多寶集團并不存在裁員情況,集團內部日常管理制度及配套政策的制定均嚴格遵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在執行過程中亦不存在任何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情形。
眾所周知,加多寶集團近幾年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企業正處于擴展期,人才作為企業的核心和根本,一直是加多寶集團所重視的。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企業存在一定的人員流動非常正常,也有利于公司的健康發展,每個公司都會存在一定比率的人員更替。在同行業內,公司的人員流動率一直處于正常水平。回函并未回答自動離職的員工是否還有年終獎及花紅等問題。
專家觀點
勞動關系專家:員工主動辭職難維權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研究所副所長彭光華表示,從我國現行法律角度來講,加多寶集團的上述行為并無違規。他對勞動者的建議是,堅持,不要輕易地主動辭職,因為一旦主動辭職,在法律上,勞動者幾乎無法維權。
彭光華分析,公司讓員工放假在家、主動辭職并不違法,員工一旦主動辭職,公司一點責任都沒有,且不用支付相關的違約金。
“雖然現在主流思想偏向于將年終獎認定為工資的一部分,只是遲發”,但目前我國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相關部門目前仍然在就年終獎的定性進行探討。如果認定為遲發的工資,那勞動者當然可以要求;但如果定性為額外收入或者獎金一類的,企業當然可以自主決定是否下發。
社會學專家:公司在打“擦邊球”
上海政法學院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曲玉波教授表示,若員工所稱的加多寶公司裁員行為屬實,該集團的行為是在打擦邊球。
曲玉波說,“公司僅考慮了對員工的法律責任,而放棄了道德責任。這不僅將破壞企業與員工之間的法律關系,還將導致企業的社會支持系統斷裂。”如果是因為企業效益降低(裁員),這是公司與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不利導致的,而公司要求員工來承擔這一后果是對員工的不尊重。
新聞延伸:王老吉喝出青苔狀黏稠物 消費者感覺很上火
另據河南商報報道:罐裝王老吉喝出“青苔狀”黏稠物,是否對人體有害?消費者對其成分提出質疑,王老吉華中區負責人稱,王老吉破例首次受理檢測黏稠物成分及危害。
王老吉內喝出黏稠物
高振中是鄭州一家裝飾公司設計師,8月7日晚,他在紫荊山路易初蓮花超市購買了兩聽罐裝王老吉。
回家后,高先生6歲的兒子飲用時覺得味道不對,隨后,高先生將部分王老吉倒入玻璃杯后發現,飲料中夾雜著“青苔狀”黏稠物。
“是不是買到假貨了?”高先生隨后向易初蓮花超市銷售部反映情況,王老吉駐賣場負責人賀昆承諾,兩天后會與高先生協商。
8月10日,賀昆與高先生見面。他們首先確定該聽王老吉不是假貨,是由王老吉在紹興的工廠生產。
技術人員說王老吉是大公司,品質不會有問題,出現這種情況屬正常,就像賣瓜的不能保證西瓜都熟。高先生不認可這種說法:“西瓜熟不熟都不會危害健康,跟罐中黏稠物不是一回事。”
最后技術人員強調飲料不會有問題,只愿意對罐子進行檢測。
8月12日下午,王老吉華中區負責人何志會來到鄭州,與賀昆及另一名工作人員來到高先生的公司,他們認為青苔狀黏稠物是王老吉罐體漏氣所致,至于青苔物如何生成,她無法解釋。
何志會介紹,以前罐裝王老吉也因出現青苔物受過消費者質疑,以前都是對同批次產品進行檢測,并沒有具體檢測過青苔物的成分。“國家質檢部門不會受理打開后飲料的檢測,我們只能發回廠家檢測。”
“我們將把這罐問題飲料發回總部進行檢測。”何志會說,這是王老吉在國內受理的第一起消費者要求檢測黏稠物成分的案例。她保證,正常情況下14個工作日內,王老吉會把檢測結果反饋給客戶。
消費者維權路難走
鄭州市質監局食品室的胡女士說:“出現這種情況,消費者維權之路太難走。”質檢部門無法認定黏稠物是飲料打開前就形成的,還是打開后人為造成的,如果是透明包裝相對好說一些。況且檢測費用在600~700元,時間在15個工作日左右,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時間和費用都不愿承受。
記者從鄭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理化室了解到,要檢測黏稠物質對人體是否有害,對普通消費者來講,也不太容易。工作人員葛先生說,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和成分太多,無從檢測。“一項一項檢測的話,這罐王老吉用完都不夠,但是從食品感觀上說,這罐王老吉肯定是不合格的。”
對于王老吉把問題飲料發回廠家檢測,鄭州市國銀律師事務所的方艷萍律師認為,把產品發回自己廠家的質檢部門檢測,是缺乏公信力的,應有中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檢測。
鄭州市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說,消費者發現飲料有問題,可向賣場或廠家要求調換或退貨。如果消費者因飲用飲料對身體造成危害的,可依法要求廠家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