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第E鏡,看書越多,視力越好”,這是一種“第E鏡”又被稱為“近視回歸鏡”產品的宣傳語之一。今天(20日)上午,中消協發布消費警示稱,“第E鏡”所謂的國際專利和國內專利均已不存在,它用大量不科學表示功效的斷言和保證,嚴重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因此別信“第E鏡”的虛假宣傳。
中消協介紹,在有關“第E鏡”的宣傳品上,隨處可見對其神奇效果的表述。為證實其效果,“第E鏡”宣傳頁面上羅列了多位被其“治愈的顧客”。但這些顧客要么是“某高科集團員工”,要么是難以印證的“個體從業者”等模糊面孔。
中消協目前已收到有關“第E鏡”的投訴舉報。據初步調查,“第E鏡”宣稱擁有“國際知識產權中心”頒發的證書,其實并沒有這個組織。該產品宣稱擁有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經核實,該證書的實用新型名稱是“近視回歸鏡”,且“近視回歸鏡”的專利早已在2002年12月被終止。
另外,在“第E鏡”的店堂廣告及宣傳資料中,還發現有國內頂級專家對“第E鏡”的評價,但該專家的家屬明確表示:“父親今年已經90多歲,兩年多以前就已患了老年癡呆癥”,并呼吁“企業別再傷害這些老專家了”。
據了解,學生“第E鏡”的生產廠家是陜西一家科技有限公司,由于“第E鏡”宣傳有大量不科學表示功效的斷言和保證以及有效率的內容,曾先后受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工商部門、知識產權局等行政機關的處罰。在國家藥監局發布的違法醫療器械廣告公告匯總中,“學生第E鏡”也位列其中。
針對“第E鏡”的虛假宣傳問題,中消協提醒消費者,治療近視不可亂投醫。現在市場上宣稱可以治療近視的各種所謂高科技產品,實質只能暫時緩解視疲勞,不能起到降低近視度數或者徹底治好近視的作用。許多治療近視的產品并不能消除或緩解已經發生的真性近視。不少商家在商業營銷過程中偷換了概念,故意不說明能治療的是假性還是真性近視,給消費者帶來誤導。(記者 楊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