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在美國掃貨,在中國儲備?
其實美國的商品大部分是中國制造
張立偉
有報道稱,一位在美國生孩子的中國母親,在美國購物季瘋狂購買了一集裝箱的物品運回國內,尤其是把孩子到5歲的很多用品都準備好了,因為這些商品比中國便宜很多,而且非常安全。
但凡去過美國的游客,都清楚美國的商品盡管可能大部分是中國制造,卻有兩個中國難以企及的特點:便宜與安全。在中國,如果購買中國制造的國際名牌,價格可能高出美國幾倍,如果不購買這些名牌,國內品牌則隱含著揮之不去的不安全感。那么,為什么中國國內銷售的商品就做不到便宜兼顧安全呢?尤其是美國的案例表明,提高產品的安全性并不會讓價格更昂貴。
“中國制造”在原產地的價格是海外市場價格的幾倍,原因復雜。首先是,美國企業的采購規模大,巨量訂單可以降低單價成本,中國出口加工業競爭也降低了出廠價,之所以中國加工廠以很低的利潤接美國企業的大單,是因為訂單意味著無風險的穩定利潤(盡管可能有匯率波動)。而中國政府以出口退稅補貼美國消費者的做法,也鼓勵了企業甚至低于成本價向美國出售貨物。
在中國生產的國際品牌若要在國內銷售,需要先出口才能轉內銷,要過征收關稅的環節,并承擔中國的商業物流成本。中國大型商業機構缺乏,制造商也沒有自己的銷售渠道,因此,訂單可能是零散的,規模和利潤是不可預期的,這抬高了制造成本和出廠價格。其次,中國稅收與物流成本過高,根據IMF的計算,中國商品價格中的稅收成本分別是美國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
物流成本主要由國有企業壟斷的高油價(其中稅收也占了一半左右)以及過路費構成,這意味著商品價格當中,國家拿走的太多。再加上近些年房屋租金因地產價格(主要由政府控制的地價推動)上漲而大幅上漲,商業企業要把這部分成本攤入商品價格當中,國際品牌還有發展中國家特有的品牌溢價(包括稀缺性以及身份識別),所以,即便是在美國的大眾品牌,也成了價格昂貴的高消費。
而商品的安全性是中國制造進入美國等發達國家市場的一個必經門檻,否則就拿不到訂單。但在中國國內,安全性不是一個必過的門檻,即使食品都無法保障安全性,更不要說制造業了。而且由于中國銷售價格中的非生產成本太高,而且具有剛性,因此,如果要確保生產與銷售均有利潤,必須大幅壓低生產成本,或通過非法的手段擴大產出。可以看出,中國商品價格中的稅負與不合理的成本太高,導致了物價過高而質量或安全性較低的現狀。
中美間的主要差異還不在于商品價格與安全性,而是美國高工資、低物價,而中國低工資、高物價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中國政府一直以來希望拉動消費,但中國工人收入太低而承擔的稅負又太高,社會財富主要流向了財政與企業,根本沒有能力擴大消費。中國政府不僅要降低稅負,更要停止大規模的低效投資,因為后者像無底洞一樣,讓中國陷入持久的通脹與資產價格上漲,更削弱了普通人的消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