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華社電 淘寶天貓[微博]商城大促銷開始8小時,就完成了相當于今年十一黃金周上海395家主要零售企業6天的銷售總額……阿里巴巴[微博]集團12日凌晨稱,天貓“11·11”購物狂歡節當天,天貓和淘寶通過支付寶[微博]完成的總銷售額達到191億元,是去年的3倍多,其中天貓達成132億元,淘寶完成59億元。大促銷的吸金力驚人,然而,盛宴的背后,購物體驗不佳、商品“臨陣下架”、特價商品“躲貓貓”、先提價后降價……這樣的消費體驗讓消費者難言滿意。
網絡“非常擁堵”
盡管業績亮麗,在微博和論壇上,網友對這場大促銷的購物體驗卻并不滿意,從給支付寶充值、到購買商品、到支付,可謂“環環皆可能出錯”。
盡管天貓商城在此前發出公告稱,活動當天給支付寶充值人群較多,可能較為擁堵,提示消費者在11日凌晨活動開始前為支付寶充值。但10日晚間,已有不少網民反映稱,自己無法給支付寶充值。網友上傳的截圖顯示,支付寶提示“由于充值活動太火爆,當前充值人數太多,請等待12秒”。
不少消費者反映,大促銷還未開始就遭遇網絡“非常擁堵”,經常出現“網頁錯誤”的界面。“為了參加限時促銷活動,我不得不多次刷新網頁、重新打開瀏覽器甚至重新啟動計算機,希望能夠減少這些技術故障。”同濟大學大四學生陸苑說,這些技術性問題使得她網購的心情非常焦慮,“簡直是花錢買罪受”。
“狂歡”背后“三宗罪”
網購的盛宴背后,是一地雞毛。購物體驗不佳,或許還可以歸罪于流量,當季產品“臨陣下架”,過季產品頂著上;特價商品“躲貓貓”,零點瞬間“秒殺”,回頭又“起死回生”;節前提高原價,做到“一個月內最便宜”,但實際支付價格卻高于之前的“活動價”,這“三宗罪”卻讓消費者如鯁在喉。
在事業單位工作的上海白領李穎對網購遭遇頗為不滿。她告訴記者,自己看中了一款某旗艦店承諾將成為“對折包郵”商品的襪子,計劃在12日凌晨拍下來。“我怕網店下架,特地在11點50分還刷新了一次,提前把商品放到了購物車,熬到12點刷新后,這雙庫存幾百件、并非‘秒殺’活動的商品居然就不見了,收藏的鏈接一直顯示為錯誤。”
事實上,在不少聲稱全場5折的服裝類旗艦店里,為了避免被消費者發現“臨陣下架”,包括ONLY、VEROMODA等品牌在內的旗艦店,其當季的產品甚至早在11日前的一周開始已經陸陸續續下架,取而代之的是去年開始長期在“特賣”“對折”的老款。
大促銷吸金容易維權難
專家指出,網購大促銷的成功很多時候是利用了消費者的期望,而消費者“逢促必買”的心態也往往給不法商家帶來鉆空子的機會。
“消費者逢促必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復旦[微博]大學教授顧曉鳴指出,一方面,消費者長期懷疑價格的合理性,突然看到促銷更容易沖動;另一方面,就像平時逛超市一樣,容易買一些并不是那么需要但是有促銷的商品,網上商品選擇更加豐富,消費者往往會在大促銷時期買很多并不是那么急需的商品。
中消協公告顯示,根據各級消協組織統計匯總,2012年上半年共受理消費者投訴256713件。其中,互聯網類投訴9110件,投訴量排名居第七位。
顧曉鳴認為,網購過程中,從購買商品到最終收到實物需要一個較長的流程,這里面的時間差就增加了網購的不確定性。
原本應該為消費者帶來實惠的大促銷成了讓不少消費者后悔的“坑爹門”。除了要求相關責任方進一步加強自律和監管,消費者也應建立理性的消費觀念,徹底擺脫“低價期待”,才能推動電子商務脫離“低價競爭”的低水平陷阱,走上“質優競爭”的良性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