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到底是什么時候加工的干魚?”市民馬女士不明白,為何外觀好看的干魚,水一泡就散成絮片。昨日,重慶晚報記者走訪發現,主城不少地方出售的散裝干魚,大多因為未標保質期賣不出去,大多成了貨架上的“魚堅強”。
干魚泡成了片片
馬女士家住南岸區雙峰山路2號。國慶期間,朋友送她一條干魚。馬女士欲把干魚炸著吃,哪知放到水里浸泡后清洗,3斤多的干魚全部變成了塊塊魚片。老公察看斷定,這是一條過了保質期的干魚。
前天,馬女士到干貨市場買干魚時發現,貨架上擺著的散裝干魚大多沒有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散裝多無保質期
昨日,重慶晚報記者走訪主城部分干貨市場發現,包括鰻魚、支魚、墨魚、小黃魚、蝦等品種繁多的散裝干魚,要么用繩索掛著,要么用籮筐或麻袋裝著,大多沒有標注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包裝干魚很少,腥味撲鼻,即使在深秋也能看見蒼蠅飛舞。
部分超市情況好一些,除散裝干魚外,有包裝的干魚都標有產地、生產日期、保質期和檢驗員等信息。
為什么散裝干魚不標注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南坪某大型超市負責人稱,超市從山東和福建等地進貨時,每件貨的包裝里都有隨貨單,單上有干魚批次、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條件等信息。擺到貨架,這些信息由專柜營業員掌握,超過保質期將下架。
“干魚標注生產日期意義不大。”不少商販稱,干魚是什么時候打撈的、什么時候制成的,什么時候包裝的,能難確定。
買干魚全憑感覺
市民如何選購散裝干魚?一些市民在接受采訪時稱:全憑感覺走,主要方法是看外觀、聞氣味。
“這個問題,以前我的確沒考慮過。”家住江北區東方家園小區的羅繼華稱,他喜歡用干魚下酒,經常買干魚,但從沒像其他食品一樣注意有無保質期。
“干魚還有保質期呀?”來自南岸區美堤雅城小區的陳厚汶女士舉起剛買的干魚反問重慶晚報記者。她的印象中,干魚大多是鹽漬后曬干,沒想過會出現質量問題。
“擔心干魚不安全,我一般不吃。”九龍坡區謝家灣的崔先生稱,家里吃的干魚,是農村老家親戚做好后送來的。
過期的做海鮮餡
調查中,有商販向重慶晚報記者坦言,無論是包裝好的干魚還是散裝干魚,只要沒大的質量問題,吃到肚子里很難發生意外,所以都是擺起賣,直到賣掉為止。不少散裝干魚在貨架上擺兩三年很常見,致使部分干魚成了貨架上的“魚堅強”。
一商販稱,他曾進過幾條十多斤重的散裝干魚,一條好幾百元,最大的一條掛了三年多還沒賣出去。“顏色沒變,氣味沒變,所以繼續掛著賣。那是幾百元哦,不可能考慮到保持期就丟了。”
過了保質期怎么處理?有業內人士稱,如果干魚顏色、氣味出現異常才會降價處理。比如,墨魚有氨氣味道,就賣給一些小餐館用做包子、抄手的海鮮餡,其他過期干魚賣給飼料廠做飼料。
重慶晚報記者發現,除了鰻魚、支魚、墨魚、小黃魚、蝦等散裝干魚,還有海帶、紫菜等不少散裝干貨也沒有標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標準法規存缺陷
干魚保質期如何規定?重慶晚報記者采訪工商、食藥監、質監等部門,均沒有得到確切答復。查詢國家標準,有關規格、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簽、包裝、貯存、運輸等有要求,但保質期標準方面未明確。
“干魚保質期的確存在標準法規缺陷。”市質監局標準化研究院有關專家認為,由于有標準缺陷,市售干魚保質期管理難免有不足地方。因此,市民購買干魚時,仔細一點不是壞事。該人士特別提醒,市民購買干魚時,最好索要發票方便維權。
重慶晚報首席記者 向軍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