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特區外供水基礎設施差和村級水廠整合難是主要原因, 權威人士稱水質全面好轉至少還需5年




晶報深度調查部記者 馬驥遠/文、圖
早晨,福田區黃木崗靜逸居住戶陳老伯起床后,打開自來水龍頭接了一杯水一飲而盡;幾乎與此同時,龍崗坂田下雪商業街劉先生從水龍頭下取出已經滴滿的塑料水桶,桶的底部已經沉淀了一層雜質,“自來水渾渾的,每次都要沉淀半天才能用”。把鏡頭轉向龍崗坪地料龍村,住在6樓的住戶孫先生打開水龍頭,等了好一會兒,仍然沒有一滴水流出……這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現實。
進入7月,有兩件與水有關的事情發生:深圳全市自來水實行同城同價(從6月開始,7月份抄表開始計費),同時新的飲用水國家標準從7月1日開始強制實施,標志著中國自來水國標與世界衛生組織接軌。然而,無論是“同價”還是新國標,都沒有消除深圳不同地區自來水質量的差距。
供水的一體化,是深圳原特區內外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晶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原特區內外供水基礎設施的巨大差距,實現全市自來水“同質”,還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水質的差距咋就那么大?
在這樣一個全市統一的水價標準下,深圳人能夠喝到怎樣的自來水?晶報記者在市內進行了長時間的調查采訪,十分遺憾無法得出統一的答案:在不同地方,市民喝到的自來水質量大相徑庭,特別是原特區內外有著明顯的差距。根據記者的統計,自今年1月1日以來,市供水主管部門收到的市民關于水質(包括供水不正常造成飲水難)的投訴總計124宗,來自原特區外地區達到84宗,占水質投訴比重達70%。
1自來水出了水龍頭就能喝
地點:福田黃木崗
黃木崗靜逸居小區居民陳老伯打開自家的水龍頭,用玻璃杯接了一杯水,送到嘴邊喝了一口,“味道很好”。他說,他們這一代人活了大半輩子,從來沒有直接喝自來水的習慣,總覺得水不燒開就喝有點不衛生。2006年,黃木崗北區從筆架山水廠接通了“優質飲用水”,管理處工作人員告訴他,這水是可以直接喝的,他還有些將信將疑,不過喝了一陣子就習慣了。“比市場上的瓶裝水還要好喝。”陳老伯說。
晶報記者從市水務集團了解到,包括黃木崗小區在內,全市已有32個小區(其中多層住宅小區12個、高層住宅小區20個)、10584戶家庭享受優質直飲水。這32個小區全部在原特區內。
2需沉淀半天才勉強能喝
地點:坂田下雪商業街
“前段時間天氣晴熱,水質稍好了一些,這些天下了大雨,水質馬上就不行了。”在坂田下雪商業街,經營一家電器修理店的劉先生指著自來水管下一個紅色的水桶對晶報記者說。
劉先生擰開水龍頭,一股淡黃色的水流出來。“通常要一個小時左右水里的雜質才能基本上沉到水桶底部,水桶上半部的水勉強能喝。”劉先生說,如果天氣晴朗干燥,水里的雜質就相對少一些,沉淀時間短一些;如果趕上大雨天氣,水質立即急轉直下,嚴重時渾濁不堪。
3水壓太低幾乎沒水喝
地點:坪地坪西社區
“我家住在一樓,即使是這樣,晚上洗澡的時候熱水器也很難打著火,因為自來水實在是太微弱了。”在龍崗區坪地街道坪西社區料龍居民小組,組長蕭偉平告訴晶報記者,這個地方的居民用水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一樓二樓勉強有水;三樓以上如果不用抽水機,自來水管就很難出水;五樓以上即使加裝了抽水機,在早晨和晚上的用水高峰也幾乎天天斷水。”
記者在料龍居民小組轄區發現,這里幾乎每一座樓房的一層門外在靠近供水管道的地方都安裝了一個小型機械,類似內地農村小手扶拖拉機的車頭形狀。“這是抽水機,不裝上這個,我們這里的居民連自來水都用不上。”蕭偉平說。
優: 深圳優質飲用水質量高于新國標
“7月1日,飲用水新國標開始強制實施,很多人關心深圳的供水能不能達到這個標準。”深圳水務集團總工程師張金松告訴晶報記者,新的飲用水國標有106項指標(是舊國標35項指標的3倍),基本與世界衛生組織標準接軌。實際上,深圳水務集團本身就是這項新國標的主要編制單位之一,因此深圳水務集團所屬各供水企業的技術標準,完全達到了新國標的要求,甚至一些重要指標內控標準比新國標的要求更加嚴格。
張金松告訴晶報記者,深圳水務集團2007年就在國內率先開展新國標106項全項水質指標的檢測,目前深水集團的供水水質各項指標均能達到或優于新國標106項的標準要求。集團出廠水水質綜合合格率保持在100%,管網水水質綜合合格率高于99.9%。在政府相關監管部門組織的水質監督檢查中,集團水質多年保持穩定優良。
劣: 村級水廠、管網不改造水質上不來
據晶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深圳水務部門收到的原特區外市民關于供水問題的84宗投訴中,反映水質混濁、用水無法達到飲用要求的有52宗,占62%;反映水壓太低、無水可用問題的有32宗,占38%。該數據顯示,水太臟、水壓低,是原特區外供水存在的主要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原特區外部分地區居民生活。
為何原特區內外的水質有著如此巨大的差別?張金松告訴記者,原特區內的供水質量達到今天的水準,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我是1997年來到深圳水務集團工作的,15年來,我們每一年都在改進工藝,改造管網。”張金松說,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深圳水務集團所屬各水廠的水質才能夠領先全國平均水平。
然而,由于深圳特殊的特區內外二元化管理體制,原特區內外的供水系統長期以來相對獨立。為了促進全市公共服務一體化,2007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主導與部署下,深圳水務集團先后整合寶安區、龍崗區、光明新區、蓮塘、蛇口等區域的供水資源,管理架構上基本實現了全市的供水一體化。原特區內外水質、服務等的一體化還在持續推進中。對于供水水質,關鍵的問題從市水務局對原特區外居民投訴的回復中就可看出端倪。
一是舊村管網。在關于水質問題投訴的回復中,市水務局表示:“內部供水管網多為鍍鋅管,材質差且使用年限已久,管材內部多已嚴重銹蝕,直接影響供水水質。”不同的管網,差距有多大?專業測試管網二次污染的深圳威立雅水務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員給記者看了兩張濾紙,分別是在原特區內和原特區外測試管網后留下的。記者看到,圓形濾紙底色為白色,市中心測的濾紙在供水管道中浸泡后顏色基本沒變,在原特區外某地測試的濾紙已被厚厚的一層銹跡染成了深褐色。可以想見,這樣的管網給自來水帶來多么嚴重的二次污染。
二是村級水廠。在關于自來水渾濁無法使用、時常停水投訴的回復中,市水務局表示:“民治片區由民治村自建水廠負責供水。目前我市尚存在一些由原行政村或自然村集體經濟自建的自來水廠,這些小水廠供水的水質、水量保障性較低。”
因此,要使原特區外自來水供應與市中心“同質”,就必須將舊城中村的供水管網全面改造,更換國家已經禁止使用、造成供水二次污染的鍍鋅管;同時全面整合原特區外供水企業,使其在技術上與深圳水務集團接軌。
據深水寶安水務集團、深水龍崗水務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2007年深圳水務集團控股兩區水務集團之后,已經基本整合了原鎮級水廠資源,目前,寶安、龍崗水務集團出廠水完全符合新國標的要求,并且今后將逐步實現出廠水深度處理,讓特區外居民喝上優質飲用水。但是,舊村供水管網改造和村級水廠整合的瓶頸,使得原特區外自來水質量暫時難以做到與原特區內接軌。
原特區內外水質接軌還需要多長時間?深圳水務系統內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權威人士告訴記者,今年,舊村供水管網改造的財政欠賬有望得到填補,使得停滯的工程復工;此外,村級水廠整合中,在原所有者和收購方之間要盡快找到利益平衡點,突破僵局。原特區內外供水質量接軌,可能至少還需要5年的努力。
瓶頸
實際上,自從深水集團接手原寶安龍崗兩區水務集團之后,已著手展開對原特區外城中村供水管網和村級水廠的整合改造。2008年,市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寶安區龍崗區和光明新區供水管網建設投資和維護管理的意見》,明確原特區外舊村供水管網改造由市、區政府及區內供水企業按照1:1:1的比例承擔改造資金。同年8月23日,市政府下發了《深圳市村級自建供水設施整合工作方案》,要求28座村級小水廠在2009年年底前全部關閉;市、區兩級財政要投入資金,對原村級水廠供水范圍內的供水設施進行改造,以提高供水水質。
這兩項工作如按計劃推進,原特區外的供水質量目前理應有明顯改觀,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兩大工程展開之后都遇到了瓶頸。
資金不足,
舊村管網改造“卡殼”
原特區外舊村供水管網開始改造以來,寶安區已經新建、更新供水管道400多公里,改善供水面積659萬平方米,改造范圍涉及用水人口64萬人;龍崗區也新建或更新改造管網250多公里,改造了10多個舊城中村的供水管網。
然而,正當原特區外城中村供水管網改造初見成效之時,卻因遭遇瓶頸而難以深入。龍崗區坪地街道兩個相鄰不過1公里的社區不同的供水狀況詮釋了這個現象。
“自從去年村里的供水管網改造之后,就基本不會停水,水也不再渾濁了。”坪地街道坪西社區三塘尾居民小組居民蕭偉民說。而一公里外的料龍居民小組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去年初聽說市里要搞舊村供水管網改造,施工隊都進了村,施工機械都進了場,居民們歡欣鼓舞。可是大運會開幕前一段時間,工程突然停了,施工隊和機械都撤走了。現在時間過去一年左右,工程何時恢復開工,依然杳無音訊。”料龍居民小組組長蕭偉平說。
坪地供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范建明告訴記者,在原特區外供水管網改造計劃中,坪地有8個項目入選,坪地供水公司負責投資建設其中3個,市、區兩級政府負責另外5個。“目前,我們企業負責的3個舊村管網改造工程都已經建成并且見效了,由市里和區里負責的項目卻基本沒動。”范建明告訴記者,料龍、澳頭村以及富地崗這三個由市里負責改造的項目,由深水龍崗水務集團負責招標,2011年3月招標完成,4月施工隊進場。然而工程還沒正式開始,就接到通知說大運會之前工程暫停。但是大運會閉幕之后,再也沒有等到復工的消息。
深水龍崗水務集團管網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情況在龍崗區十分普遍。龍崗區有48個項目列入首批舊村供水管網改造計劃,目前由區內供水企業負責的22個項目已經基本完成;由市政府負責的項目開了5個,由區政府負責的項目只建設了水頭股份公司一個。而這僅僅是一期工程。
據晶報記者了解,由于市、區兩級財政難以拿出足夠的資金,導致2008年就已經下文的原特區外舊村供水管網改造工程至今依然進展緩慢,難以取得預期的成果。
利益糾葛,
村級水廠整合舉步維艱
在舊村供水管網改造遇到困難的同時,原特區外村級水廠整合也卡了殼。布吉坂田片區供水問題向來比較突出。據深圳立升凈水科技有限公司統計,坂田片區幾個大型樓盤都是凈水器購買大戶,單是一個萬科第五園,就有247戶業主安裝了立升凈水器;另外可園有348戶,四季花城有322戶。凈水器在樓盤中密度之大(還不包括其他品牌凈水器),在深圳其它片區很少見。
布吉供水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坂田供水的一系列問題涉及坂田水廠的整合。坂田水廠隸屬原坂田村(今坂田集團),是深圳歷史悠久的村級水廠。4年來,龍崗區水務部門、布吉供水有限公司就坂田水廠整合問題,與坂田集團進行了多次協商,但因雙方立場差異太大,沒有取得進展。“對方折算坂田水廠的資產,給我們的報價是8000萬元,”布吉供水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這個報價,“我們認真考察過坂田水廠,認為最多只值1000多萬元。”8000萬元和1000萬元,大相徑庭。究竟誰的報價更靠譜?“3年前我們就把這個說法報給(龍崗)區里了,上面一直沒給說法。”坂田集團負責水電業務的經理葉茂盛對晶報記者說。于是,坂田水廠的整合以及與之相關的管網改造就拖了下來。
“卡殼”的絕不止坂田水廠一家的整合。龍崗區水務局供水科負責人告訴記者,原龍崗區(包括坪山新區)轄區的村級水廠中,2008年以來只有一家實現了整合。究其原因,與坂田水廠類似,在價格上分歧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