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監管部門始終對制造假酒采取高壓態勢嚴厲打擊。但時至今日,酒類造假卻沒有銷聲匿跡。據公安部門介紹,一瓶假酒實際上包括三大件,即:外包裝、酒瓶和酒,目前這三大件都有人在暗地生產,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地下產業鏈。同時,目前檢測標準不完備和違法成本低也一定程度放縱了制假者。
造假者實行“訂單作業”
近日北京警方查獲一起專門制造假冒茅臺、五糧液和洋河大曲的白酒造假案。造假者藏身于北京大興區一個村莊,生產出的假酒銷往一些酒類批發市場和飯店。
警方告訴記者:這個村子共有三處假酒生產窩點,三個造假窩點之間也保持密切聯系。這些造假窩點都有個共同特點,就是為逃避打擊,基本都實行“訂單作業”——平時不開工,接到訂單后,很快就能按客戶要求,做出客戶需求的假冒白酒。
據了解,這些假酒非常逼真,普通消費者根本無法辨別。為讓假酒逼真,造假人員煞費苦心,首先要買來能以假亂真的外包裝和酒瓶,然后選擇與仿冒對象香味和口感相似的原料酒進行勾兌,這樣讓購買者即使當場品嘗,也分辨不出真偽。
比如茅臺是醬香型的酒,造假者會買進茅臺廠家生產的低檔酒,類似于像茅臺王子等,然后把它們灌裝到他們現在生產的茅臺酒瓶里去,這一些不太經常喝酒的人喝不出來。
在這起假酒案件中,造假者以不超過100元的造假成本,勾兌出各種假冒高端酒,再以每瓶 400-800元的價格,批發給酒類市場、煙酒專賣店或者一些飯店;而酒類市場或飯店又根據被仿冒品牌真酒的市場價,以1000—1800元左右的價格向外銷售給不明真相的消費者,造假、銷售每個環節的利潤都超過100%,各個環節每銷售一瓶假酒,就至少能獲300元以上利潤。
制假已形成產業鏈
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在酒類造假的三大件中,最麻煩的是酒瓶,因為各大正宗酒廠高端酒的酒瓶基本都是專款專用,很難仿制出完全一樣的產品,為做出仿真程度高的假酒,造假者不得不四處回收正宗廠家的酒瓶。記者在北京調查發現,許多煙酒店都是一邊賣酒,一邊回收酒瓶,像普通茅臺酒瓶,回收價每個50元左右,而15年的茅臺年份酒,回收價高達四百元。
記者:你這是收酒瓶是吧?煙酒店銷售人員:我就是收這個瓶子的,幾十塊錢。
記者:幾十塊錢,15年的呢?煙酒店銷售人員:400(元)業內人士透露,這些回收來的酒瓶,基本上都被造假者用于造假。
一瓶假紅酒進價4.8元
與白酒造假都一窩蜂似的仿冒高端品牌不同,紅酒造假基本上都是仿冒市場中低檔的暢銷品牌。前不久,重慶查獲一起紅酒造假案。
執法人員告訴記者,當時倉庫里存放的5000多瓶標稱為該企業生產的長城牌葡萄酒和華夏牌葡萄酒,雖然從外包裝上看起來和正規產品幾乎一模一樣,但實際上全都是假冒產品。執法人員依法當即對這些假酒進行了查封。“像我手上的這瓶紅酒,它的進貨價格只有4塊8毛錢一瓶。從這個價格來說,絕對是一種假冒偽劣產品,真正的紅葡萄酒不可能只有4塊8毛錢一瓶。”目前檢測標準不完善
專家指出,假酒犯罪屢禁不絕,還與不法分子作案手段越來越隱蔽、造假手法越來越高明有極大的關系。工商執法人員還介紹,有些假酒案件即使被查獲,但由于目前酒類檢測標準并不完善,造成明知是假酒,檢測卻都合格的不正常現象。因為部分造假者往往會用合格的低檔酒冒充高檔酒,這樣檢測的結果就顯示酒都是合格的。另一方面,國家標準中只規定檢測酒精度、糖度等單項理化指標,而不檢測葡萄原汁的實際含量,所以造假這就鉆檢測標準的空子,只要針對相應的檢測項目,加入酒精、糖精等添加劑,也能一一檢測合格。
專家同時指出,違法成本低是造假者有恃無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按目前我國刑法規定,制假犯罪的單項刑事處罰,最高只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這和制假犯罪所帶來的巨額利益比起來,犯罪成本就非常低,所以犯罪復發率較高。
據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