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半年、花費20萬元、50多萬群眾參加,評議結果卻遮掩
今年初,安徽省創建文明行業活動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文行委”)啟動了全省第三次“萬人評行風”活動。下設在安徽省總工會的創建文明行業活動辦公室(以下簡稱“文行辦”)組織了歷時半年、花費約20萬元、50多萬群眾參加的評議活動。
7月初,主辦方大張旗鼓表彰了依據這次行風評議結果評選出的全省創建文明行業先進單位后,卻對希望深入了解完整評議結果的群眾和媒體采取了回避的態度,至19日記者仍未看到最后的結果。
只見“先進”不見“落后”
安徽省“文行委”今年初正式下文通知組織實施全省第三次“萬人評行風”活動,從1月中旬到4月底,組織群眾對全省17個窗口行業和13個執法部門進行評議。
根據通知,整個行風評議活動分為四個階段:多渠道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統計分析、抽查復核;公布結果、部署整改;開展評選表彰。
通知規定,4月上中旬,主辦方分別召開內部通報會和新聞發布會,通報評議結果并部署整改。
然而,到7月初,下設在安徽省總工會的“文行辦”卻跳過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通報評議結果這項內容,大張旗鼓地召開了以行風評議結果為主要依據的先進單位表彰大會。對于這次“萬人評行風”的結果,主辦方提到了“行風平均滿意度比第二次高出了5.48個百分點”等肯定之辭。當新聞媒體前往主辦方,希望了解完整的群眾評議結果,特別是排名居后的單位名稱及群眾反映的主要意見時,主辦方不愿透露太多內容。
對此,有關負責人提供的理由是“怕影響安徽省的投資環境。”在記者反復爭取之下,總工會有關負責人才表示,將結果刪減修改后會與記者聯系。不過,記者至今也沒看到修改后的結果。
在群眾及媒體對此提出質疑后,兼任安徽省總工會宣教部部長及“文行辦”副主任的一位同志說:“評議材料正按照相關程序交由領導審批,何時公布不知道。”
記者好不容易聯系到另一位負責人,她的答復是:“還在等待個別單位的整改方案,到時再一起公布。”
走過場的評議不如不搞
安徽省有關部門遮掩行風評議結果的做法引起了廣泛質疑。重慶市江北區政協委員徐曉從網上看到群眾熱議后,這樣評論:“像安徽有關單位那樣,轟轟烈烈搞行評,認認真真走過場,冷冷清清來收場的行評,與我國歷史上的葉公好龍沒什么兩樣。”
徐曉向記者反映:作為政協委員,自己曾多次參加各個行業的行風評議,有的單位對待行評態度真誠,他們真心實意要求行評員能找出問題,提出建議和意見;但也有一些單位聘請行風監督員、召開行評座談會、發放行評意見表,做足了表面文章,結果卻不了了之,更有甚者給行評監督員發紅包、請吃飯。這樣的行評已經變了味,走了調。
一些參與調查的群眾反映,主辦單位這樣遮掩評議結果,讓大家很失望,今后再有這樣的活動就不會參加了!
一位受訪市民說,搞這樣一次評議要花錢印制評議表,要動用調查隊走街串巷,結果卻不了了之。如今的行風評議很大程度已經演變成政府部門的例行公事,不如不搞。
安徽省社科院專家王開玉說,只公布排名靠前、群眾滿意單位的名單,而不愿公布群眾有意見的單位及他們存在哪些問題,首先使行風評議失去了公平性。群眾行風評議活動的關鍵還是在于解決問題,如果僅僅是評功擺好,那這種評議無異于江湖郎中為自己送錦旗。其次,行風評議中落后的那些部門必然位高權重,因為也只有這些部門仗著別人必須求自己辦事,所以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當然在評議中也就不可能得到什么好評。
受訪專家們認為,政府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兌現承諾,將行風評議結果公之于眾,以此提高自己的公信度。 (記者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