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需求增大,生產成本提高,炒作因素作祟
市民抱怨“吃不起”,藥界呼吁加強監管 本報濟南5月19日電 (記者孫覆海 通訊員葛紅普) “中藥現在真是吃不起了。”最近一個時期,治病服用中藥的濟南市民都發出這番感慨。“感冒開三服中藥,需要160元,是以前的兩倍多……”家住濟南市緯北小區的王志華向記者抱怨道。 “物美價廉”、“標本兼治”的中藥,為何一下成了普通百姓吃不起的“貴族藥”?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中藥材出現10年來最瘋狂的漲價時期,粗略地算,常用的中藥材70%~80%價格上漲2倍以上,而相對去年出現價格回落的品種只有很少幾種。”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呼吸科主任醫師張偉向記者介紹說。 面對中藥材價格幾乎全線上漲,濟南市建聯中藥有限公司采購總監樊慶龍認為“漲得太離譜了!”他4月份剛剛從外地采購了大宗中藥材。 樊慶龍說,以感冒藥里常用的川貝(止咳平喘)為例,川貝有三種:松貝母、青貝母和爐貝母,其中松貝母最好,價格也最高,目前市場上一等品不含稅的價格(以下均是)是每公斤2800元到3000元。而在去年同期,每公斤1500元到1600元。青貝母的價格是每公斤2000元,去年同樣品質的只有1200元;爐貝母目前是每公斤1500元到1600元,而去年只有七八百元。一年時間,這味止咳平喘藥就漲了一倍。樊慶龍說,如果用在感冒方子里,假如選用6克的松貝母,一服藥中僅這味藥就差不多要20元了。 中藥材需求增大是漲價的一個主要原因。張偉分析說,2009年國內局部地區爆發甲流疫情,甲流防治處方里有雙花、川貝、桔梗,這些都是常用藥材,由于需求量增大,現在都漲了。另外,這幾年公共衛生事件相對較多,這也助推了中藥價格的上漲。 氣候異常導致中藥材減產也是原因之一。據了解,從2000年開始,國內中藥材種植面積就以每年20%的速度在遞減。此外,汶川的地震、西南的大旱、兩廣和東北的澇,都是導致一部分中藥材減少的重要原因,而這些地方是我國中藥材的主產區,大約集中了全國2/3的產地。 濟南中醫院張紅星主任認為,生產成本提高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現在生產加工每種中藥材,都面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再加上對先進設施的投入,這些都無形中助推了藥材價格上漲。” 但樊慶龍認為,價高背后也有人為炒作的成分。在他看來,中藥材市場與房市差不多,大家“買高不買低”。對游資炒作,樊慶龍還找出兩個佐證:一是供貨商手里明明有好多貨,一個品種有幾庫,就是不出手;一是中成藥的價格漲幅遠遠低于中草藥,近幾年來漲幅不超10%甚至更低。 采訪中,醫藥界的人士表示,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加強對中藥材市場的監管。 對于某些中藥材價格的非理性增長,建議國家拿出儲備藥材,平抑價格。同時隨著公共衛生事件的增多,國家中藥材的儲備力量仍需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