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5月9日消息(記者王成林 山東臺記者單亮)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相比于西藥,中醫中藥一直給人以“便宜”的印象,也是不少患者用藥的首選。而近日,中藥價格卻出現了大幅上漲,為何昔日便宜“救命藥”變為今朝上翻數倍的高價藥。
20塊錢的中藥基本開不出來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張偉是一位“老中醫”,從他手里開出的藥方不計其數,談起最近一段時期中藥材價格的變化,張偉用的最多的兩個字就是“瘋狂”。
張偉:中藥材出現10年來最瘋狂的漲價時期,以前我們開一副藥十幾塊錢,現在想開20塊錢以下的中藥基本開不出來。現在大家都有一個口頭禪,像“蒜你狠”、“豆你玩”,但是他們上漲的幅度比中藥材的上漲幅度相比,都遠遠不及。
和張偉有著同樣觀點的業內人士為數不少,濟南建聯中藥有限公司采購總監樊慶龍上個月剛從河北安國采購了大批藥材。他說,現在中藥價格全在漲,一路飄紅。
樊慶龍:現在20塊錢算便宜的了,抓一副藥都要四五十塊,漲的最厲害的就是松貝,也就是川貝母,去年這個時候1400、1500(一公斤),現在要3000了,翻了一倍。
自然災害導致中藥材減產
根據統計,從今年第一季度開始,山東的中藥材價格出現了明顯上漲,黨參每公斤從28元漲到了70元,麥冬每公斤從80元漲到了180元,太子參從不到200元現在漲到了560元。那么價格上漲背后的推手又是什么呢?業內人士給出了多種答案。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張偉告訴記者,中藥材價格猛漲,和種植面積減小、氣候異常導致的減產有很大的關系。從2000年開始,國內中藥材種植面積就以每年20%的速度在遞減,尤其是那些野生的藥材,比如柴胡、甘草。此外西南和山東的旱情、兩廣和東北的澇,都是導致一部分中藥材減少的重要原因,而這些地方是我國中藥材的主產區,大約集中了全國2/3的產地。
張偉:這幾年,自然災害的發生也比較頻繁,例如去年山東的槐米在坐果的時候,因為氣候反常,就接近絕收,中藥材的成長受氣候影響比較大。
與此同時,這幾年公共衛生事件相對較多,從非典、人禽流感、甲流到手足口病,這也助推了中藥價格上漲。山東平邑盛產金銀花,當地的種植戶告訴記者,這幾年價格是一路攀升。
種植戶:甲型流感也有影響,原先就是藥廠、一些飲料用,那時候甲型流感以后,社會上用的多了,人普遍喝的多了。
“炒家”囤貨
而在濟南市建聯中藥有限公司采購總監樊慶龍看來,價高背后還有不少“炒家”的身影。
樊慶龍:銷量和產量,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再一個就是有人炒作,有錢囤貨,現在游資和民間自己很多。
記者調查發現,隨著中藥材價格不斷上漲,不少種植戶也開始“囤貨”,這更加助推了價格上漲。
種植戶:價格不好了,賤了就不想賣,想賣貴的啊,就存著點,到貴了再賣。
專家表示,中藥價格上漲和前期大蒜等農產品的原因較為類似,但對普通百姓的影響更大,因為當部分蔬菜價格上漲時,人們可以選擇其他蔬菜。而如果因為價格原因在開藥方時有所規避的話,對患者治療將產生不利影響。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張偉:
張偉:有時候我就要規避,規避一些比較貴的藥,例如金銀花的效果好,但是價格高,我沒有辦法,我就要用魚腥草來代替,魚腥草替代了以后,吃了以后,就會胃里不舒服等,當然這樣的話療效也打了折扣。
除此之外,隨著價格上漲,中藥材中的摻假現象也日趨嚴重。濟南建聯中藥有限公司采購總監樊慶龍告訴記者,他們上月在河北的采購量,有10%沒有完成,主要就是因為中藥材質量不好。
樊慶龍:一漲錢以后,以次充好還算好的,只是質量次一點,就怕他拿其他的藥當川貝,就不是川貝了,不是專業的人你也看不出來。
呼吁加強監管
面對中藥材價格的不斷上漲,業內人士建議,國家應大力扶持發展中醫藥,加強對中藥材市場的監管,同時拿出儲備藥材,平抑價格。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張偉:
張偉:要解決“兩頭苦”,一個是患者用藥苦,還有別讓藥農苦,我們現在也要考慮在流通環節要加強管理。它受天氣、自然災害影響,有點靠天吃飯的意思。國家應該加強指導,大面積、規范化的種植,這一塊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