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1日10時大朗張小姐:我家住在新世紀明上居,樓層是5樓,現在地面出現一條4米多長的裂縫,物管只是叫建筑商來簡單修復,沒有任何賠償。
記者在張小姐家中看到寬4米的大廳竟出現一條4.2米長的裂縫,正好把大廳一分為二,還轉角拐到房間入口處,看上去成一個“7”字形。從外表上就能清晰地看到鋪在上面的一層水泥,墻角還有一些奶黃色的泡沫狀固體。
業主訴苦
地面裂開都不敢裝修了
據了解,張小姐是在2006年買的該樓,由于資金問題,一直擱置到現在,準備在年底裝修入伙。去年10月中下旬,曾經有人想買張小姐的房子,張小姐才發現這條裂縫,至于什么時候出現的,她表示不太清楚。
這條裂縫深度達15毫米,記者來到樓下住戶王小姐家中,甚至都能清晰看到裂縫橫跨天花板。“每次那些漿滴到沙發上,我就把它抹掉。”王小姐在2008年初開始搬進來,直到去年11月份發現往下滴漿,才發現天花板上的裂縫。
出現相似問題的原來不只樓上樓下這兩家,在不遠處的另一棟,家住五樓的陳先生家同樣遭遇這種問題,他回憶說,當時大廳90%都已經裂開了,而且還是個大圓圈,“我用手敲一下地板,還能聽到里面的響聲。”
物管觀點
新建小學打樁震動所致
對于此事,小區物業的陳先生猜測,可能是之前中心小學投建時,地基打樁震動所致。“出現裂縫只有這幾戶,從當時打樁撞擊的角度看,是可以導致樓板出現這種問題的。”對此,張小姐請教了房屋建設的朋友,了解到地基打樁只會對30米以內的房屋有影響,而她家離小區外的中心小學起碼有200米。
隨后,張小姐向記者出示了一份由施工單位給出的“驗傷報告”,報告指出該裂縫不是剪力造成,而是由于氣候溫差導致混凝土收縮,并不構成安全隱患。記者從報告上看到,對于裂縫的處理,物業管理公司曾請到施工單位利用專用的高壓灌縫機器,沿裂縫每12厘米打一個灌縫嘴,將油性止水劑和改性樹脂進行高壓灌縫,直到灌滿為止。
對于物管的處理方法,張小姐認為還是不安全,“灌漿只能保證里面的鋼筋3到5年內不生銹,但樓板的拉力已經沒了,以后還要放家具,怎能保證8到10年后房子不會分開成兩半?”張小姐還說,一定會請相關專業人士過來勘察,必要時還要提出投訴或賠償。
物業的陳先生希望張小姐能給出一份正式的書面檢測報告,針對具體情況,樂意地接受張小姐提出的投訴甚至賠償。
專家支招
溝通無果向建設局投訴
對此,市建設局楊專家表示,將派專業技術人員到現場勘察,“我們希望張小姐能及時向我們投訴,我們將派檢測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到現場,檢查樓房的結構問題以及結構施工質量,再對具體情況提出處理辦法。”
“質量情況因素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施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以及材料問題,都是監管的重要內容。”針對物業對張小姐樓板的處理方法,專家認為成熟的開發商都應該有完善的技術以及專業的檢測隊伍。
楊專家建議,如果市民遇到這種情況,可先在質保期間跟開發商溝通協商,協商無果可向建設局提出相關的處理意見甚至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