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讀者黃先生向《廣廈時代》家居投訴臺提問,去年才開始著迷于紅木家具的自己今年上半年買了一套紅木桌椅,自從家具進門,家中老小都對其愛護有加并經常清潔。但上周,黃先生在擦其中一把圈椅時發現,部分榫卯結構連接處好像有類似于干了的“膠”一樣的固體。于是,黃先生打電話給該品牌銷售門店詢問,得到的答案是:該套家具榫卯結構的連接處,的確有少量“膠”存在,而這些“膠”的用途為加固家具。對此,作為對紅木家具還不甚了解的黃先生倍感疑惑,到底紅木家具中是否可以有“膠”,而這“膠”的作用又是否與商家所說一致呢?
用天然木材制成、生產加工環節污染少與依靠榫卯結構固定,是紅木家具被多數消費者認定為“環保標兵”的主因。然而,當我們一直沉浸在對紅木家具形、神、藝的欣賞與品評中時,卻忽略了一個關鍵性問題:紅木家具內,到底有沒有“膠”?就此問題,筆者經過在市場中的探訪與對業內人士的采訪,得到如下答案。
●紅木家具用“膠”現象普遍
少量“膠”可起到加固作用
眼下市場中的紅木家具是否都與“膠”有著脫不開的關系?帶著以上疑問,筆者來到某主流紅木家具賣場進行實地探訪。走訪中,友聯、元亨利、宣明典居、紫檀伽苑等紅木家具品牌的銷售人員均表示,自己家的部分產品在榫卯結構連接處用了“膠”來加固。當筆者繼續詢問,是否所有紅木家具都需要用“膠”加固,且市場中的紅木家具是否都有“膠”時,導購們多表示“不知道”。對此,宣明典居紅木家具總經理付軍民直言,目前紅木家具市場中幾乎99%的產品都用了“膠”。“膠”在紅木家具中起到的作用有二:一是,為并不100%嚴謹的榫卯結構做加固之用;二是,令用天然木材制成的硬木家具經過熱脹冷縮之后也能保證穩定程度,不易變形開裂。
那么,對大眾消費者而言聽著新鮮的“紅木家具靠膠加固”一事,在業內是否早已成為普遍現象的說法,元亨利硬木家具董事長楊波與友聯為家紅木家具總經理潘海英均表示認同。其中,元亨利楊波表示,為了讓家具的結構更穩定,使用壽命更長,古時候的紅木家具也會用某種黏合劑為其加固,只不過那時使用的是魚皮鰾一類用天然物質熬制成的“膠”,更環保一些。
●無“膠”紅木家具需要定制
且售價高出有“膠”產品20%左右
既然“膠”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存在于紅木家具內,是否證明其存在的必然性,而純粹靠榫卯結構立足的紅木家具又存在與否呢?筆者走訪時發現,部分紅木品牌的導購表示,無“膠”產品很少,但也可以做不過需要定制,且價格較高。對此,龍順成中式家具顧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種桂友告訴筆者,紅木家具其實可分為有膠(不可拆裝的)和無膠(可拆裝的)兩種。由于“膠”可以彌補榫卯結構不嚴謹所導致的連接處松散問題,因此無膠的紅木家具對榫卯結構設計與手工技藝上的要求更高,相對成本與售價也就更高。楊波也稱,如果消費者想在元亨利購買純靠榫卯結構連接的“無膠”紅木家具,通常需要定制,而較高的人工與時間成本會令該家具售價高出“有膠”家具10%-20%。
宣明典居付軍民更提示消費者,外行人其實很難分辨一件紅木家具屬于“有膠”還是“無膠”產品。因此,讓商家進行現場拆裝或讓其在合同中注明這一項,是消費者辨別真偽與維權更直接、有效的做法。
另外,某業內人士還透露,雖然“膠”的存在幾乎成了行規,但“用膠加固”和“用膠連接”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目前,市場中也不乏一些小廠家干脆舍棄傳統榫卯結構,直接用膠將紅木家具各部件進行粘連,消費者切記小心選購。
●紅木家具送檢無需測環保系數
各廠家用“膠”無標準
原材料夠天然和依靠榫卯結構成型一直是紅木家具被認為是環保先鋒的主要原因。然而,榫卯結構處“膠”的存在會否令其“環保美名”受損,這些“膠”又是否會成為“環保隱患”呢?對此,北京市木材家具質量監督檢驗站站長羅炘表示,紅木家具的檢測標準主要參照硬木家具標準,送檢時以樹種和質量為檢測重點。而由于紅木家具屬于實木類,所以在環保這一項上通常不會進行檢驗。但以往在對有環保檢測要求的紅木家具進行檢驗,得出的結論也都符合國標的板材甲醛釋放量標準(甲醛釋放量≤1.5mg/L)。
羅炘還表示,由于制作工藝無需加壓,所以像“脲醛膠”一類存在高污染的黏合劑多數不會出現在紅木家具中。因此,用來加固榫卯結構的如果是天然膠對人體完全無害,如果是化學膠由于量小也將在短時間內揮發,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當然,如果你不放心紅木家具也是可以像板式家具一樣,通過送檢得到甲醛釋放量數據的,不過檢測方法依舊是屬于破壞性的,一旦送檢家具就會損壞。
本版文并攝/王思菲
紅木家具中的“膠”通常加在榫卯結構連接處,起到加固作用
如果榫卯結構制作不夠嚴謹,又沒用黏合劑加固,雙手搖晃時紅木家具會出現晃動現象
▲市場中“無膠”可拆裝紅木家具需訂制,且價格比“有膠”產品高20%左右
▲業內人士建議選購紅木家具時也應“關照”背面情況,因為結構連接處與邊角細節最易偷工減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