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網絡熱帖曝光一份內部文件,牽出溫州“購房門”事件,黃金地段超大面積,低于市場價格,143套拆遷安置房變身官員住宅。上海進行官員購房情況專項申報,重點聚焦官員低價購房,當低價購房成為權錢交易新形式,如何防止權力尋租?房產申報又能否成為陽光法案的第一步?《新聞1+1》為您解析。
主持人(董倩):
歡迎收看《新聞1+1》。
安置房里面居然住進了政府官員,而且還高達幾十個人,這樣的一件事在網絡被曝光之后,溫州市馬上就做出了回應,確認此事屬實,但是他們對于這件事情所做出的解釋顯然不能夠讓公眾得到滿意。這件事情接下來會怎么了結,另外人們的疑問是為什么在房地產領域總會出現權力的身影。今天我們特別請到北京大學的王錫鋅教授,首先王教授怎么看溫州這件事?
王錫鋅(特邀觀察員):
安置房本來是用于安置被拆遷戶的,但是現在溫州的一些官員卻把安置房當作了一場競相瓜分的盛宴。用安置房首先安置了自己,那么我們不禁要問,安置房到底用來安置誰?
主持人:
我們就先來看一下這個溫州安置房事件的前因后果。
解說:
雖然溫州數十名官員購買安置房事件已經曝光多日,但時到今日依然是一片謎團。4月9日,溫州市舊城改建指揮部國有資產管理處處長金佩靜面對媒體表示:“ 情況屬實,但不存在違法違紀,也不存在如何處置官員們購買的安置房問題,將來補上差價就行。”并認為,“發帖揭黑者閑著沒事干是別有用心。”網友似乎對這樣的回應感到不滿,在互聯網上有人發表評論認為,“公民表達意見怎么成了閑著沒事干。”還有網友發起反擊說“有義務自證清白,無資格反詰用心。”圍繞這場官員購買安置房的爭論越發激烈。
上周二,一則題為“內部資料泄漏,溫州大批貪官集體腐敗浮出水面”的帖子在互聯網上率先將此事曝光,文中詳細披露了溫州市部分政府官員違規購買安置房的事實,帖子中明確寫明這些購房者的姓名、職務、樓盤地段、面積、房號等等信息,有許多是溫州市相關部門的領導干部,如房管局、工商局、檢察院、公安局等等。
原來溫州市的安置房是為了安置拆遷戶的住房,但是今年1月,溫州市舊城改建指揮部卻向溫州市政府上報,將多余安置房按暫定價銷售給外部人員名單。這些住房一共有94套,如果這些安置房在市場上公開銷售,雖然不符合國家規定,但畢竟還說得過去。但是,曝光的帖子顯示,這些外來的購房者卻基本都不是普通市民,全都是有些來頭,據統計,這些購房者中的大多數都是官員身份,局長、行長、院長、主任比比皆是。
金佩靜(溫州市舊城改建指揮部國資處處長):
2007年3月1日以后,所有的房子買賣的話,都要進入溫州市招投標中心,網絡上掛牌銷售,以前沒有進入網絡銷售,是這樣的,人們就可以通過各個渠道,到各個銷售單位去買。
解說:
誰都可以購買房子,真是這樣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是先去看看這些安置房到底是什么樣的房子吧。
據了解,這些安置房大多座落在溫州繁華地段,都是在2005年到2007年之間建造的新房,其中一部分還是稀少的頂層房、躍層房,以溫州大南門的頂樓躍層為例,目前市場價要賣到每平方米四萬元,而當時評估價只有一萬元,是現在市場價的四分之一。另一處受爭議的安置房是位于溫州市中心地段的蓮花大廈,距離溫州市著名的五馬步行街只要十分鐘,是購買者按照每平方米8000元的暫定價購得。
據《溫州市都市報》2005年1月的數據,2005年年初,溫州市區住宅最高房價已經達到每平方米1.2萬元,如此粗略計算,在當時就可獲利約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安置房的總面積達到23700平方米,平均下來人均購房面積為160 平方米左右,其中最大一間房屋的面積竟高達329平方米,買主是溫州市房管局的某領導,如果這樣的房子誰都可以買,估計精明的溫州市民會搶破頭。但現實的情況卻是,這些房源都沒有公開發售,是買者都是一些職能部門的負責人。
金佩靜:
是2004年到2005年期間的事,不是我當初的事,所以我也不太清楚。
解說:
目前,溫州官員購安置房事件仍然是一團迷霧,民眾許多的疑問至今仍然沒有答案,面對溫州方面目前給出的簡單回應,民眾們需要更多的公開解釋,才能夠解開心中對特殊群體利益攝取的擔憂。
主持人:
王教授,咱們先來定義一下這個安置房,安置房的投資主體有可能是誰?
王錫鋅:
通常有兩類,因為所謂安置房是指拆遷安置房,它主要是因為城市規劃、舊城改造,以及土地開發而進行拆遷,這樣對被拆遷人就要進行安置。所以從這樣的定義來看,投資主體一類是政府,另外一類可能是土地開發商。
主持人:
今天我們說的溫州這件事投資主體是政府。
王錫鋅:
從目前的報道情況來看,比如說市政府只派國資處的官員來做新聞發言人,來介紹情況,我想可能是由政府來投資的這樣的安置房。
主持人:
那作為一個政府是投資主體的話,我們就來看,首先它是一個多余安置房,按暫定價銷售給外部人。那首先第一個問題,安置房在目前這種城市高度發展,拆遷戶很多的情況下有沒有可能出現多余的現象。
王錫鋅:
多余要看用什么樣的標準來衡量,比如說就某一個項目的拆遷來看,可能我們建起來的安置房好像暫時多余了,但是可能城市還要不斷地拆遷,還要不斷地改造,這樣的話其實從長遠來看,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應該存在所謂多余一說。
主持人:
好了,我們就假設它是存在多余的這種安置房,那這個安置房能不能出售,因為我們剛才確定了一個它的主體,政府是它的投資主體,政府投資主體的安置房假如出現了多余的現象,那它應不應該到市場上去出售呢,可不可以到市場上去出售呢?
王錫鋅:
從目前各個地方的一些規定來看,假如存在所謂多余的安置房,也就是所有被安置戶都已經安置了,那么這時候我們說有多余,可以按照市場價格來銷售,但這個銷售必須具備兩個硬性的條件:第一,這種銷售必須獲得主管部門頒發的銷售許可;第二,價格必須要經政府的通常是物價、財政、土地和計劃這些部門審核,并且報政府批準,按照市場價格來進行銷售。
主持人:
我們來看在網上曝光的這143套房源里面主要賣給了兩部分人,一個是內部銷售,也就是說他們舊城拆遷辦自己的人,他說機關人自己消化了。
王錫鋅:
內銷。
主持人:
這有40多套。
王錫鋅:
49套。
主持人:
然后還有94套是外部人士,網上說,外部人士幾乎都是溫州市政府,還有其他的,比如人大政協的,像這種情況,您怎么評價?
王錫鋅:
用他們的話來說,叫做相關聯系部門的這些工作人員,那么這些相關聯系部門我們看到,都是對所謂的城市改造、房屋開發很有影響力的一些人。
主持人:
千絲萬縷的聯系。
王錫鋅:
對,它是一個利益網絡,那么這里的外部其實我們看到也是一個內部,用大的內部來說,就是在政府官員的內部來消化了這140多套房源。
主持人:
官方解釋,就是這位國資處的處長,他做出來的解釋是什么呢?任何人都可以買,只要你打聽到這個房源存在,你就可以買,但問題是我們看到購房人怎么可能別人知道呢?首先,肯定是政府機關的人先知道,然后才可能是其他的人知道。
王錫鋅:
沒錯。
主持人:
而且他說,只不過我們政府機關的人得的信息比你們快點而已,您怎么看他這種說法?
王錫鋅:
首先是非常明顯的信息不對稱,而這種信息不對稱的結果其實是負責的官員有意控制了信息,比如說外部的人不知道信息,那么我們要問,相關的負責官員是否將信息通過有效的渠道對外部進行釋放,從目前來看沒有證據表明這么做。第二,如果沒有通過有效渠道來釋放信息,而內部的這些官員、相關聯系的工作部門的官員又如何獲知了這個信息呢?所以這個信息不是沒有投放,而是選擇性的定向投放。
主持人:
還有一個問題,人們都紛紛疑慮,既然這個房已經賣出去了,為什么要在今年1月7日的時候由溫州市舊城改建指揮部在向市政府寫一個文,要求使政府批呢?您覺得這是什么原因?而且把誰買的房,買多大的房,在哪買的房都逐一地列出來,這是什么考慮?
王錫鋅:
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原來的銷售在2004年到2005年這一段時間,所謂的以暫定價格來銷售明顯是違規違法的,因為我剛才說了,假定有多余的安置房,那么這種多余安置房的銷售必須要獲得房屋銷售的許可,第二必須要核定價格,這兩個溫州當時在銷售這批房源的時候都沒有辦,因此它是違規違法的。
第二,既然違規違法肯定是現在可能需要有一個補辦手續的補救,肯定是因為相關的信息被釋放、被透露出來了,必須要改變那種先上車后買票的情形了。
主持人:
今天我們演播室關注的是發生在溫州的官員購買安置房的事件,我們希望盡早的知道這件事情的全過程,同時我們也關心面對類似的事件,以后如何能避免它的發生,我們的節目稍候繼續。
主持人:
圍繞房地產領域已經成為繼交通之后另外一個讓人擔憂的事故多發區,我們通過一個短片了解一下。
解說:
今年年初,上海浦東新區原副區長康慧軍腐敗案的審理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這位長期掌握著土地交易大權的副區長被稱為“炒房區長”,截至案發時,他和妻兒名下的房產達14處之多。
據報道,2007年,上海市有關部門在住房普查中發現康慧軍申報的住房申報價格極低,這套房子也成了日后康慧軍腐敗案的重要突破口。
康慧軍是2004年被任命為浦東新區副區長,此前,他曾先后擔任上海市浦東新區經濟貿易局局長、上海陸家嘴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主掌陸家嘴地區的土地交易數年,多年來他利用職務便利,多次為上海某房地產公司獲取土地使用權提供幫助,作為回報,2001年,康慧軍以1999年的優惠價格,也就是人民幣 8300元,從該公司購得了一套144平方米的房屋。在他擔任浦東副區長后,上海房價迅速攀升,他又看中了該房產公司的一套320多平方公里的精裝樣板房。但他向該公司吐露心意后,公司立即為他出臺了一套換房方案,將康慧軍此前140余平方米的舊房收回,再以1999年的價格,讓康補充面積差額,這樣一來,康輝軍以270余萬元的總價拿下了這套當時市價近一千萬元的豪華房產,樣板房所有家具和電器更是白送。
經過核查,康慧軍的購房價與市場價差額為489萬余元,這也是他被控受賄罪名最主要的資金構成。應該說,炒房區長一案僅僅是揭露了購房腐敗中的冰山一角。近年來出現的各種類似案例中,無不存在著市場和權力的勾結。
原上海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寶山區區長秦裕所收682萬元匯款中包括位于上海市中心的三處房產,都是通過以差換好,以小換大的方式獲得。近年來更有專家不斷呼吁取消經濟適用房,也是針對其中的腐敗,不過,日前從上海傳來的一則消息或許能讓我們看到些轉變的希望。據報道,一向由上海市紀委牽頭的官員購房情況專項申報活動正悄然進行,涉及人數超過兩千人。而此次申報就是指向過去數年在上海廣泛存在的官員低價購房現象。
主持人:
接下來我們聽一聽更多的評論和觀點,我們來連線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經濟年鑒》的主編張兆安。
張先生,您好。
我們就說這個房地產領域已經成為事故的多發區,有一個問題怎么能夠避免,或者說這種情況能不能避免,就是政府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換好處?
張兆安(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經濟年鑒》主編):
首先我們要來分析一下,就是如何會產生那種現象。我想從三個方面做一個組織分析:
第一,從制度層面上來看,如果因為房地產是一個新興產業,所以這個市場從不成熟到成熟需要幾天,也就是說房地產市場有些規則,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這么一個過程,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業主要涉及到土地、規劃、審批等等四項,就容易產生尋租行為。
第二個,我們從市場層面上來看,像房地產業同其他任何產業一樣都存在著市場風險,但由于我國現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隨著住房迅速的不斷增加,使得近這么些年來,這個行業的市場風險似乎比較小,反過來講就是市場的營業面就比較大,那么這就是給社會一種感覺,好像搞房地產總是要掙大錢的。在這種情況下,資本權力都往這個領域擠,就會產生錢權交易的現象。
主持人:
張先生,我打斷您一下,其實我們知道上海有關部門正在就房產問題要求官員申報,您覺得這個做法能不能解決問題?
趙赫安:
我覺得這個是在一定程度上當然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實際上你看,假如說從整個解決房地產尋租現象來看,關鍵還是完善一個監督機制問題。這個監督機制重要的是加強涉及房地產公權力的監督,把那些監督機制構建好了,才能真正的有效杜絕房地產領域中的腐敗現象。
主持人:
好的,謝謝張主編。
王教授,你看,溫州這個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了,接下來怎么了?因為我們今天看到的一個最新的消息,是新華社記者從溫州市委市政府得到的消息,他現在有四個處理意見,我們不妨看一下,第一條就是讓市紀委牽頭成立一個專門的工作小組,來處理這件事情,另外一個就是對于市舊城改進指揮部,造成的這個不良的影響,要把相關責任人予以責任的追究,這是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第三個,用暫定價出售的有關剩余房源現在要逐套按照當時市場價進行評估,并且審定。第四,就是舉一反三,以后不能出現這種現象。您怎么評價處理的四條意見?
王錫鋅:
我覺得這個處理應該說首先是對前段時間新聞發言人的回應,公眾對這種回應質疑的一種迅速的反映,在這點上來說,市委市政府最新的措施還是值得肯定的。這四個措施里面,我認為前面三個都是救急的,解決眼下的問題,后面一項能不能夠真正的舉一反三,從制度上去根治這樣的問題,特別值得關注。
主持人:
前三條是亡羊補牢的決定,第四條就是怎么能夠預防,剛才張主編也說了,就是在于對于權力的監督。
對于上海市,剛才我們短片里也看到,對于要求干部,尤其是公務員,要求他們申報房產,您覺得能夠解決問題嗎?
王錫鋅:
這個申報倒是有一個特別的指向,這種指向應該說部分地擊中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就是房產領域成為官員權力和房地產商權錢交易的一個主要的領域,因此房產的申報部分可以解決問題。
主持人:
為什么叫部分可以解決?
王錫鋅:
因為這樣一個申報它還是只對內申報,我覺得應該要逐步的把外部的陽光引進到這里,讓社會公眾能夠監督官員,因為這種監督它在廣度和深度以及持久性方面都會更佳。
主持人:
我查了一下,2007年的時候,兩高有一個《關于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若干問題的意見》,其中有一個就明確地規定了十種新的受賄形式,里面就談到說,“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以明顯低于市場價格,像請托人買房,并且為請托人謀取利益的,以受賄論。”已經有這么明確的法條擺在那兒了,為什么還會出現溫州市這種現象?
王錫鋅:
有時候利益來了以后,利益以及對利益的那種貪婪可能會使官員視黨紀國法于不顧。其實不僅僅是受賄,像溫州這個安置房的購置,我們剛才分析了,假如這是政府投資的安置房,就算是多余的,現在我低價賣給官員了,那么這種官員在這個意義上其實就是瓜分了國有資產,這是貪污。
主持人:
剛才您說到了一個,就是以上海為例,要求上海的有關部門對房產問題官員申報,我就在想,比如說我是一個政府官員您是房地產開發商,我幫你拿下了一塊地,不能說是幫你,就是我的職責范圍之內的,我幫你拿了一塊地,那你對我應該怎么表示,你難道不應該對我表示感謝嗎?如果表示感謝的話,應當怎么感謝?因為我們是人情社會,我幫你做了這件事情,你肯定是對我有所回報的。
王錫鋅:
但是這種人情我們不能夠把它理解為利益的交換,因為利益的交換剛才您也看到,兩高也好,包括我們的刑法典也好,已經寫得非常清楚,只要有這種權力和利益的交換,為了獲得利益而為請托人提供有關的便利,這就是受賄,所以不能夠把這種人情和利益的交換等同起來。
主持人:
王教授您看,剛才我們說了兩高的關于受賄問題的一個規定,剛才我們也說了,上海市正在試點,要求有關部門申報,就這么嚴格的情況下還是阻止不了這權力的身影在房地產領域出現,還有什么其他的辦法可以解決嗎?
王錫鋅:
我覺得可以在源頭上和流程上也要同時加以監管,這樣,源頭和流程的監管與事后的制裁可以構成一個所謂的我們講一個鏈條,所謂源頭的監管,比如說這些相關的部門,像就以溫州購房為例,其實假如整個建房,安置房的建設、規劃以及房源等等,信息是對外公開的,即使你這些政府部門可以一路開綠燈,老百姓也不干,其實網絡曝光這件事,所產生的反映已經說明了這一點,第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監管這些部門應該要真正能夠把信息集中起來,在流程中就能監管,這種監管其實也是保護他們。
主持人:
公開,公開是最好的辦法。
官員“購房門”曝出低價購房潛規則
2009-04-14 15:39 央視網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0人評論,點擊查看
新 聞
推薦排行熱點
- 1央視曝百強實木家具造假 榆木主材充黑胡桃木
- 2成都家具抽查不合格名單發布 露迪雅家具等在
- 3韓森木家具甲醛釋放量超標 多個煙花爆竹不合
- 4滬售燈具抽查過半不合格 百安居上黑榜
- 5南京江寧數十畝高產良田被毀違規建山莊
- 6中信地產賣卡被疑非法集資
- 7“抗議房產價格下降”是對維權的褻瀆
- 8德爾家居涉嫌概念營銷炒作 質量問題避而不談
- 9義烏房企違規賣房頻發 業主欲維權遭死亡威脅
- 10上海抽查:大莊地板被曝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