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里差點買到罌粟殼
攤主稱多賣給火鍋店,專家說此行為既違法又損害百姓健康
常在外吃飯的人都當過回頭客,好多飯館的特色口味真是讓人吃了還想吃。民間一直也有流傳,說有些店家在底料里加了罌粟殼,叫人吃了上癮。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不久前也發布通知,針對個別餐飲消費經營者在火鍋中使用罌粟殼等違法違規行為,嚴格依法查處。在由此開展的一項全國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工作中,不少食品,如酸辣粉、拉面、米線、口味雞、麻辣燙等中添加罌粟殼的現象被頻頻曝光。為此,《生命時報》記者暗訪了北京多家農貿市場,發現確實有人在銷售供應飯店及小販的罌粟殼,盡管很隱秘,但記者還是差一點就買到了。
農貿市場:
竟有攤位偷偷在賣
從今年4月開始,記者先后三四次訪問了北京新發地、玉泉路等多家農貿市場,但均未發現有出售罌粟殼的,被詢問的攤主大多很警覺,一直表示沒聽說有賣的。5月 15日,在京北回龍觀鑫地農貿市場,當本報記者再次以某飯店采購員的身份進行暗訪時,有攤主表示,他們那里“有貨”。
在鑫地農貿市場的調味品攤位上,記者見到的第一個攤主是個年輕小伙子,20歲上下,當記者問起是否有罌粟殼時,他立刻表現出警覺的神情,說沒有。第二家攤主聽到要買罌粟殼,也直接擺擺手說沒有。
第三個攤主是位中年婦女,她表情頗顯不耐地對記者說:“這個東西是違法的,你別問了,不光我這里沒有,整個市場都沒有。”
在第四家,一位40歲左右的中年男子店里,當記者以飯店需要一個固定的調味品供貨商為由進行交談時,攤主表現出濃厚興趣。當記者問是否有罌粟殼時,攤主說:“那個東西不好隨便賣給別人,生人我們從來不賣。”記者隨即追問來買罌粟殼的都是什么人,攤主說:“大多是一些飯店來買,尤其是火鍋店、麻辣燙店等。現在好多飯店都有這個現象,不是一家兩家,所以賣這個東西的人也多。其實這個市場大部分攤子都有得賣,只不過看你是生人不賣給你而已。”當問及進貨渠道時,攤主諱莫如深:“你要是真有意買的話,咱們得打幾次交道,看你是不是真買。”他最后說:“買的話,300塊一斤,我手里就有,絕對是好東西。”
公安部門:
一旦發現立即查處
雖然記者沒有親自買到罌粟殼,但感覺“有些飯店為吸引食客在底料中加入罌粟殼提味”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而媒體的一些報道也證實了這樣的傳聞。2004年9 月中旬,蘭州警方就曾破獲一起特大販賣罌粟殼案。兩名犯罪嫌疑人籌資30多萬,打著“某國營藥材單位”的旗號,從榆中購進11噸罌粟殼,運到重慶、成都等地,分銷給當地的火鍋店。2007年,北京七頻道“透明度”節目也曾曝光,為吸引食客,街頭麻辣燙大多在湯里添加罌粟殼,成了行業里人所共知的秘密。去年 12月,四川樂山市疾控中心針對市區的401家餐飲經營戶,就“底料是否添加罌粟殼”開展了一次專項檢測。結果顯示,12家店鋪的湯料罌粟堿不合格,呈陽性。
實際上,從1991年起,衛生部、公安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就先后多次發布過查處在食品中使用罌粟殼的通知;此后,四川、北京、山東、廣東等地均查出過在食物中添加罌粟殼的行為。
對于出售及在食品中添加罌粟殼的行為,有關部門將如何查處?記者在農貿市場發現有攤主出售罌粟殼后,曾與多家政府機構聯系。8月17日上午,記者撥打了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投訴電話12315,食品處的一位工作人員在詳細聽取記者的投訴后表示,罌粟殼的售賣行為不屬工商管理部門職權范圍,建議記者向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進行咨詢。隨后,記者撥打了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便民服務熱線,但無人接聽。考慮到記者發現出售罌粟殼的農貿市場位于北京市昌平區,記者又撥打了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昌平分局舉報電話,工作人員介紹,在農貿市場售賣罌粟殼應屬公安部門職權范圍。
記者向北京市公安局新聞中心工作人員咨詢時得知,由于北京地區管理力度比較嚴格,近年來,市局接受到非法使用罌粟殼的相關舉報并不多。據他所知,近期并未安排針對非法售賣罌粟殼的打擊行動。而昌平區公安分局辦公室工作人員在聽取記者舉報后,要求記者將發現的違規銷售罌粟殼的商家具體攤位登記,并表示一經查實將予以查處。
專家表示:
不能提味但會上癮
據了解,罌粟殼是罌粟的干燥果殼,屬于國家管制的麻醉藥品,禁止添加進食品中。完整的罌粟殼呈橢圓形,一頭尖,另一頭為呈6—14條放射狀排列的冠狀物。不法商販往往將其碾成粉狀,添加在食物中,或與其他調料混在一起,所以消費者不易發覺。如火鍋底料中,會將胡椒、八角、大料與罌粟粉用辣椒油調制混合;或者用罌粟殼熬制辣椒油,添加到拉面、酸辣粉的佐味料中。據知情人透露,一般熬制一鍋辣椒油,僅用一枚罌粟殼。
加了罌粟殼的食物會讓人“吃了還想吃”,甚至“不吃就難受”。很多人認為,這是罌粟殼起到了提味的作用。如此價格不菲的罌粟殼,被不法分子加在食物中,真是為了提味嗎?
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高秉義指出,罌粟殼既不是調味品也不是香料,是沒有調味功能的。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姜微波則表示,添加罌粟殼的食物讓人吃了還想吃,靠的并不是它的味道,而是罌粟殼讓人產生的依賴性。
中國藥物依賴性研究所副所長劉志民告訴記者,罌粟殼中殘留的嗎啡等阿片類生物堿雖然含量較少,但把它加入火鍋湯料或調料中后,這些生物堿會釋放出,并隨食物進入人體。如果長期大量食用,可能產生藥物依賴,表現為一定程度的心理渴求,停用后還會出現一些身體戒斷反應。至于食用多少次會上癮,要根據食用情況和食物中添加的罌粟殼量而定,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科學實驗。人們吃了罌粟殼食物的反應也不同,高度敏感體質的人可能會出現打瞌睡、或多或少地產生輕快感等癥狀。
從源頭進行預防
雖然長期食用罌粟殼食品可能會導致“上癮 ”,但人們也不用為此慌張。如果有消費者對某些食物欲罷不能,懷疑其添加了罌粟殼,可以通過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來緩解。因為水能夠加快代謝,將有毒物質排泄出去,而蔬菜水果中的膳食纖維也可以阻礙有毒物質的吸收。另外,遇到這種情況,最好將所吃的食物保留一些(如果是火鍋的話,留下不少于50毫升的火鍋湯,最好取下層含油少的湯),送到當地的毒品檢測機構或公安局進行成分分析。
劉志民認為,火鍋中添加罌粟殼雖然是個別商家的不法行為,但這種現象絕不應發生,它對消費者健康造成的損害是不可忽視的,并涉嫌國家管制麻醉藥品的非法經營、銷售和使用等違法犯罪行為,國務院2005 年發布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有相關的處罰條例。對此,一方面要對一些經營商家進行相關法規的教育;另外,建議相關部門加大對這種不法行為的監督查處力度,從源頭上進行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