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若言 攝影/沈燕來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養雞數量約47億-50億只、每年吃掉2.2億只死雞,它們大多數都來自工廠化養殖。由于缺乏嚴格的檢測和監督,這些籠養雞的實際生活環境不容樂觀,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僅40多克的雞仔長到2公斤多的肉雞,最短只需30天。而在此期間,它們不得不與眾多雞群簇擁在面積僅不到1平方米的狹小惡臭的雞籠內,見不到一絲陽光和雨露,它們的雙爪來不及觸及土地,甚至還沒有學會踱步,便被急匆匆地送上一輛又一輛的運輸卡車,奔赴屠宰場,倉促結束短暫的生命。
近日,《中國經貿聚焦》記者遠赴山東省濟南、濟寧等地實地調查,揭開食用雞的飼養真相。作為中國畜牧養殖業較發達的省份之一,山東省養雞場數量較多,雞供應量占中國市場總量的近三分之一。而記者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目前大多數籠養雞的飼養方式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濫用抗生素、飼料魚龍混雜等,畸形的飼養方式,難以保證餐桌上的食用安全。
不會走路的雞
2011年12月7日上午,濟南的室外氣溫驟降至零下6—7℃,剛剛下過一場大雪、溝壑結滿了晶瑩的冰塊,還未完全融化,異常寒冷。與往常一樣,濟南遙墻機場外近200米處一家養雞場的飼養員毛鳳英阿姨正準備給雞喂飼料。她端著飼料盆,先深呼吸一口,猛然打開其中一只雞棚的木門,頓時一股夾雜著騷臭雞糞味撲面而來,眼睛被刺激得睜不開。但毛鳳英甚至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動作麻利地往每一個雞槽內倒入飼料。對于這一切,56歲的她早已習以為常了,她就住在附近的村子內,有空的時候就為這家養雞場當飼養員,做做幫手。
雞棚室內溫度高達32℃,記者一腳踏進雞棚瞬間被一陣惡臭味幾乎熏倒,驚訝地看見:為了擠出足夠的空間,50×15米的雞棚內兩側分別疊放了3—4層的雞籠,密密麻麻排在一起,而每只雞籠大約有4—5只成年雞。也就是說平均每平方米飼養了12只雞,它們互相簇擁著,懶洋洋地擠堆在一起,發出此起彼伏的哀鳴聲。記者注意到,籠內的雞群們反應極麻木,有的甚至都不會走路,它們一直趴在籠內,昏昏欲睡。
“雞怕冷,所以雞棚內的溫度要控制在30℃以上,這樣肉雞長得也快。”毛鳳英說,在飼料和溫度的作用下,這些肉雞的發育成長時間最多30天,就能長成1.5公斤—2公斤重的肉雞,都是喂養飼料的,這樣雞的發育速度較快,數量才能跟得上,才能賣得出好價錢。
現場,該養雞場的負責人楊姓老板得知記者欲大批量采購肉雞,顯得很戒備,露出懷疑的表情。“我是做雞養殖和采購一條龍生意的,這個行業都是以本地熟人為主,不做散客生意。”楊老板指著雞棚說,家禽養殖業都是薄利行業,數量越多利潤才越大。他現場算了一筆賬,每只雞仔的價格就達3.5元,再加上飼料、人工成本等成本價格,按照每個大棚1萬只雞的總數計算,每只雞最多只賺取1元錢。
由此,只有提高養殖的數量,才能產生更多的經濟利潤。現場,一家養殖戶介紹,為了牟取更多的經濟利益,每家養雞戶至少養3萬只以上,才能略有盈利。也就是說,為了讓每只雞棚的容量最大化,不少養殖戶不惜“超載”——往雞棚內不斷地塞進和飼養更多的活雞,以期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在無形中這就導致圈養雞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劣,情況愈演愈烈。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除了成年雞,雞仔也未能幸免,情況不容樂觀。
幾經周折,記者找到位于濟寧市任城區附近的一家較有名的種雞場暗訪,竟意外地在該種雞場內的一處空房內發現了一個標有“注射用頭孢噻肟鈉”的藥物箱。天啊!這明明是供人體使用的抗生素藥物,為什么會出現在這里?“這是給種雞注射的,防止它們生病。”現場,該種雞場內的一位工作人員卻面露笑容地說,這也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很多種雞場都在偷偷使用這種藥物,提高種雞的存活率。這早已經成為養雞行業的“潛規則”了。
為此,記者采訪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業研究所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他承認這的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屬于行業的潛規則。“這樣做肯定是不對的,但目前監管很難,也管不過來。”他對《中國經貿聚焦》記者分析說,種雞場家這樣做的原因無非有兩個:其一是為保證雞仔前期的存活率;其二是雞仔的進化不好,注射抗生素,以增加雞仔的免疫能力。
據介紹,在家禽養殖行業內,對于42天出籠、體重能達2.5公斤的活雞稱為AA雞,俗稱“白羽肉雞”,這種雞養成時間短、肉大,便于屠宰和分割,這可為一些對于肉雞要求較高的餐飲單位大批量供貨,比如肯德基(微博)、麥當勞(微博)等知名的餐飲單位尤其青睞這種品種的肉雞,便于加工。當然,即便AA雞使用了抗生素等違禁藥物,也很難檢測出來,監管部門也沒有這樣多的人手一一進行檢測,只能采取抽樣的方式,難免以偏概全。由此,AA雞從養殖場、屠宰場,再到餐飲店和農貿市場,迅速流入了百姓的餐桌。
注射抗生素成潛規則
記者實地調查中發現,飼養雞的“居住”境況不佳,它們每天的食物也離不開各種飼料和疫苗,這些飼料種類五花八門,里面的“花樣經”可真不少。
經多方打聽,在濟南的遙墻鎮的十戶村上,記者找到一家剛剛開張的養雞場,它的占地面積達數百平方米,建設有6個養雞大棚,每只大棚內飼養約有9000只活雞,每天需供應大量飼料。
“我們分為國產雞和進口雞兩種方式喂養,國產雞都是喂飼料的、且出生后20天起就必須喂藥,雖然檢測時有可能會查出‘農殘’,國內關卡很好疏通,沒有問題。”現場,該養雞場的陳老板向記者坦言,但如果要做外貿出口的話,飼養雞就得使用專門的飼料配制,比如玉米、谷物等不同品種的混合搭配,這些食物完全純天然的,不含任何抗生素等違禁藥物,出口檢疫沒有問題。當然這個批發價格就很高,每公斤起價達11.4-11.6元,且6萬只雞起賣。
那么,雞吃的飼料與其生長周期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記者在調查時發現,在養雞場的垃圾堆處都發現標有不同劑量的飼料外包裝袋,其中在一包名為“萬方飼料”的外包裝袋上看見這樣一段文字說明:含藥物飼料添加劑,使用階段為22—42日。這與之前記者發現的“注射用頭孢噻肟鈉”藥物性質有何不同?
為了進一步了解關于雞用飼料的使用情況,記者采訪了南京農業大學動科院副教授劉強。他解釋,“按照國家的規定,使用在人體上的一些藥品,比如‘頭孢噻肟鈉’等抗生素藥物是不允許使用在養殖業家禽身上的,以避免對人體造成危害。然而,卻有一些養殖戶在喂飼料之前、或者之后偷偷地給雞食用一些抗生素等添加劑。”
劉強介紹,自從瘦肉精事件發生之后,只要再談到飼料問題,人們猶如驚弓之鳥。但對于雞用飼料不能采取全盤否定態度,由于圈養雞在不同的生產階段食用不同的飼料,到底是在哪一個環節給雞喂養了過量的違禁藥物,這就很難判斷了。
按照生長階段來劃分,飼養雞分為前、中、后期三大類飼料;從縱觀來看,分為濃縮飼料、添加劑飼料等多個種類,的確有一些非正規的飼料生產廠家摻入違禁藥物,但這個比例在整個市場中到底占據多少,就很難統計。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人工圈養雞一旦食用人工飼料的時間過長和過量,這不僅不利于雞的健康生長,也肯定不利于人體的健康。
據專家介紹,由于雞的正常體溫為41℃,高于人體的正常體溫,比較怕冷。因此小雞生長初期的室內溫度需控制在35℃以上,以促其生長速度,但雞的生長速度太快、又缺乏運動,勢必會影響食用雞的口感。值得一提的是,無論雞肉或者豬肉,其肉感的好壞都與生長時間的長短有關。由于現在圈養的雞都以速成為主,缺乏豐富的營養,口感自然受到影響。由此,在目前的養殖業內存在這樣一個無法回避的悖論:既需要大批量生產雞、又要保證雞的品質和口感,兩者都要兼顧并達到平衡,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據了解,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商品雞在上市前20多天必須一律停止任何藥物,這包括疫苗和人體使用的抗生素等。但到底有多少養殖戶或者商家能做到這一點呢?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都無法準確回答這個問題。“一般來說,圈養雞分為多個階段:1—3周,4—6周和6—8周,也就是說4—6周起就必須停藥了。
即便養殖戶停藥了,那么經銷商會不會從中下手呢?誰也不能保證。”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其實給雞服用一些抗生素并不稀奇,確保這些雞的存活率是最重要的,至于是否會被檢測出“農殘”物質,那都是可以“搞定”的,無需擔心。死雞交易黑幕
實際上,與活雞交易相比,死雞的交易更顯隱蔽,存在一條更龐大和隱蔽的交易鏈。記者在多個養雞場采訪時發現,死雞的回收價格遠遠低于活雞,經過分割、再加工之后,運輸起來也非常簡單和方便,主要流向一些熟食、真空食品和農貿市場等。
“我們每天有專門收購死雞的,當然都是正常死亡的。”在濟寧市郊的一家雞養殖場,劉老板面露狡黠之情,他對記者說,目前的死雞價格為1.5元/只,如果需要大量死雞的話,還可以委托他再到當地市場上去收購,價格都可以商量。同時,劉老板向記者“打包票”說,這些死雞都是正常死亡的,肯定沒有什么大病。再說,這些死雞都是分割好之后,最適合做熟食和真空食品,經過高溫消毒和烹飪,誰也吃不出死雞的味道,性價比極高。
業內人士介紹,一般情況下,雞的死因有兩種:傳染病死亡和非傳染病死亡——比如藥物中毒、天氣過熱、環境污染、打斗致死等。
除了收購死雞,死雞的分割和銷售也養活了一大批農戶,他們甚至就在自家里開起了屠宰場,去毛、分割、包裝等承包一條龍服務。在濟寧岱莊村上,周自立一家就是專門經營這生意的,據說每月收入頗豐。
“每天,有雞販從外縣送雞上門,我們負責屠宰和分割。然后,拿到市場上去賣。”通過熟人介紹,記者見到了周自立。在他家的大門外,只見他手拿著一把血跡斑斑的屠宰刀、臉上沾著雞血、皮褲上沾滿了雞毛,屋里卻沒有傳出一聲雞叫。周圍鄰居紛紛表示,其實,平時很少聽到他家有雞叫聲,猜測他主要是做死雞分割的,即以低成本的價格回收分割之后,再以活雞分割的市場價格出售,賺取兩者的差價。
為此,有一位業內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每只死雞平均1.5元至2元計算,經過深加工之后,再制作成一只燒雞出售,其市場批發價格是每公斤10—12元。平均每只燒雞的重量約為1公斤。如此計算,平均每只燒雞至少能掙8元。”按照當地交易的習慣,每天至少回收100只死雞,全部出售之后,僅單日能就掙近千元。
另據一位專家的調查,目前很多養殖戶為了讓雞少患病,將磺胺類藥物摻入它們的食物中,甚至使用禁用藥物喹乙醇。“工廠化養殖的雞,每天吃著大量的添加劑、安眠藥、抗生素和激素,養殖者把它們的生命周期由200多天縮短到40天、甚至30天左右。如此畸形的喂養方式,怎么可能沒有問題?!”他反問道。
嘗試蛋雞散養
相對來說,在山東有部分的蛋雞顯得幸運一些。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山東有部分養殖場正在嘗試取消雞籠養殖、改為雞棚內散養的方式,逐步改善蛋雞的生活環境,讓它們能夠產出更多、優質的雞蛋。為了親身體驗蛋雞散養的效果,記者以經銷商的身份、找到濟寧市梁山縣的一家最大的蛋雞養殖場實地探訪。只見,該養殖場占地面積約達2000多平方米,建有6個雞大棚,每個大棚都是長約50米的“標準間”,且在每個雞大棚門口都設有專人照管。在雞棚外面的空地上零星地堆放著一些廢舊的雞籠。“這是原來我們使用的雞籠,現在逐步取消了。”一位飼養員如是說。當記者走進雞棚內看見:上百只蛋雞正悠閑地在內踱步,它們中大多數體格肥胖,白羽紅嘴,姿態煞是愜意。
“原本,我們都是籠養的。為了提高產蛋率,從今年5月份開始,我們就嘗試取消雞籠,讓它們在雞棚內散養。”現場,該養殖場的負責人給記者舉例說,原本一個雞大棚內共飼養了近1萬只雞,包括蛋雞和公雞,每天可產蛋300—350公斤。根據統計,實行散養之后,該種雞養殖場平均每天的產蛋量提高近一成,收效顯著。
記者在現場看見,位于該雞棚的旁邊就是綠油油的田地,上面整齊地種滿了小麥苗,這完全可以成為雞放養的天堂,肉感的質量也一定非常好。“為什么關在籠內的雞就不能在田地上放養呢?”但養殖場的負責人否定了記者的這個想法。
“大家都認為,飼養雞最好的方式就是放養在田地內,讓雞啄吃田地內的雜糧,自然產蛋,雞和雞蛋的品質較高。但在這種飼養方式下將會產生兩大致命的弊端:其一無法標準化管理;其二是無法做到批量生產,更談不上規模化了。”現場,該位負責人給記者舉例說,在田地上散養的自然培育時間需近半年,出售的價格每只高達100多元。但價高和寡,購買這些高價雞的消費者數量也并不是多數,其購買比例遠遠低于籠養雞。而前者只是發展方向,目前還未能成為主流的飼養方式。
相比之下,仍是集約化養殖的大棚雞的數量滿足市場上的需求量,且具有較大的有盈利空間。現場,該位負責人一邊指著身旁大片空余的田地、一邊對記者說,所以按照計劃,今后將把這些田地改造成為更多的標準化雞棚,嘗試改善飼養方式,讓更多的蛋雞在棚內散養。
據介紹,雞棚內飼養的有公雞、也有母雞,母雞下的蛋分為受精蛋和非受精蛋,非受精蛋可供人食用、受精蛋是可孵出小雞的,營養價值更高一些。該養殖場擁有數百位經銷商,批發采購雞蛋和小雞仔,其中每只雞仔的價格最低僅幾毛錢,經過2—3次經銷商轉賣之后,最終批發到個體養殖戶手中的價格大約為3.5元/只。而在這個基礎上,質量上佳的雞仔售價更加“水漲船高”,經銷商從中獲取較大的經濟利益。
但是,如此籠內散養方式,在一些私人養殖散戶中并不受青睞。比如,在距離濟寧市區30多里的岱莊上,大約有10多戶蛋雞飼養個體戶,主要為本地的超市和農貿市場供貨。“我養的蛋雞每天能產蛋300—350公斤,只賣給本地的經銷商。”當地的一戶蛋雞養殖戶黃麗英一邊說一邊打開了位于大門旁的一扇側門,讓記者參觀存儲的雞蛋。只見,近5平方米的小屋內堆滿了百余斤的雞蛋,平均以每公斤7元的高價賣給當地的一些散戶。“由于產蛋量少,所以我的批發價格就要高。”黃麗英說,為了防止蛋雞生病或者受到驚嚇,一律拒絕陌生人參觀。她透露,蛋雞都是關在雞籠里飼養的,她平時專門雇請了幾個幫手每天喂養這些蛋雞、收雞蛋,這樣都忙不過來,更不要說籠內散養了。“籠內散養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根本管不過來的”。黃麗英說道。
不得不承認,籠內散養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成本。“也就是說,改善雞的生長環境,卻在無形當中大幅提高了人工成本。”當地的一位養殖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個體養殖戶如果采取籠內散養的話,每只雞占有的平均面積至少增加一成左右,也就意味著,要滿足現有飼養雞群的數量,必須還要建造更多的標準尺寸的雞棚,驟然提高了投資成本。這對于養殖戶來說,根本沒這個必要。而且,放養的雞很難管理。“比如,要給雞打疫苗的話,怎么打?難道一只只去捉?這不可能做到,想也別想。”
此外,記者走訪了多個養殖戶發現,短時間內籠內散養雞的方式很難普及,這與消費者的購買需求也密不可分。“如果大家主動購買價高、戶外散養的雞,就會逐步迫使養殖戶改變落后、不科學的飼養方式,從而優勝劣汰。”劉強副教授坦言,這不是一蹴而就的,消費者的觀念需要較長時間逐步改善,并且影響養殖戶的養殖觀念和方法,兩者存在因果關系。
(本文中所有人物除專家外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