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大造“菌種”概念忽悠消費者
專家:很多名稱不過是酸奶發酵所必需的菌群成分或英文縮寫
商報訊 (記者 吳文治) 今夏酸奶以“AB益生菌”、“BB冠菌-活性雙歧桿菌”等新概念,加上以往的種種有關“菌”的概念,酸奶的消費已讓消費者眼花繚亂。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添加”了特殊菌群的酸奶,實際上比普通酸奶價格要高出3倍左右。乳制品專家指出,種種概念的“菌”,都是酸奶發酵所必需的成分,為酸奶所含的“菌”造概念,是生產廠家拿“必需”成分當“個性”炒作。
在華聯金年豐商場的酸奶冷藏區,一款光明暢優酸奶標稱“每千克含有100億個獨特的B+100活性益生菌”。顧客郭女士在比較了幾款酸奶后,選擇了這款價格偏高的酸奶。“這款含有特殊的益生菌群,應該比普通酸奶效果要好一些。”郭女士向記者直言她選擇該款酸奶的理由。
記者注意到,一款標稱含有AB益生菌的伊利酸奶,100毫升的售價為3.45元,比180克裝的普通袋裝酸奶價格高3倍左右。賣場促銷員解釋,益生菌群含量多,營養就高,價格自然也高。但記者對比兩款酸奶包裝上的配料成分表,除了鮮牛奶等成分外,都含有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菌、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在菌群方面并沒有其他差別。
據了解,益生菌是酸奶中的一種活性菌,經過低熱處理工藝后,在運輸和銷售等過程中需要在2-8攝氏度才可存活。如果在貨架上常溫、長時間出售,益生菌就會死掉,失去保健價值。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的陳連芳指出,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菌、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是酸奶中最普通和必需的益生菌,很多廠家把必需的菌群成分冠以各種概念,當成特色、個性,甚至營養成分進行宣傳,對消費者形成誤導。
對于消費者為所謂的“新型”菌群多付費的問題,陳連芳表示,由于我國沒有酸奶益生菌含量的相關標準,造成酸奶市場不規范,一些廠家鉆法規的空子抬高價格,屬不良商業行為。“目前還沒有實驗證明,這些添加了某種益生菌的酸牛奶比普通酸奶保健功能高。”陳連芳強調,并不是菌群越多,酸奶的保健價值越高,酸奶的主要功能是調節腸胃、改善體內新陳代謝等,并沒有直接的藥效功能,消費者應擺正消費觀念。
除拿產品必需的菌群成分當“特色”外,記者還注意到,酸奶廠家標稱的添加益生菌品類繁多,名稱各異,如ABSL益生菌、LABS益生菌、AB益生菌、B+100益生菌等。一位乳制品專家表示,市面上的這些益生菌名稱,其實是益生菌種類的英文縮寫:L-保加利亞乳桿菌、A-嗜酸乳桿菌、B-雙歧桿菌、S-嗜熱鏈球菌。
記者從相關方面了解到,針對酸奶市場上的菌群亂戰現象,有關專家和乳品技術研究中心已著手制定相關的酸奶益生菌標準,該標準有望年底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