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很多人會用到桶裝飲用水,或許你無法相信,有些桶裝水,是直接用自來水灌裝出來的!
連續幾天,記者暗訪了溫州一些“自來水桶裝水”的生產情況,并通報給工商部門。昨天上午,溫州甌海區政府統一組織質監、工商、衛生、食藥監管等部門聯合查處了“問題水”,取締生產“問題水”的非法窩點,并暫扣一家飲用水企業的食品生產許可證。
一分鐘灌出一桶“純凈水”
7月9日下午4時許,我們購買了一桶“岷然山泉”,發現其既無商標注冊號和生產日期,也未注明具體產地,但瓶蓋上卻貼著“合格證”。隨后,記者以水站經營戶的身份走進甌海岷崗,路上不時見到戴草帽的村民踩著三輪車,載著桶裝水或空桶頻頻進出村口。
我們尾隨一名運空桶的婦女至岷崗前村中央巷,發現此處正是“岷然”飲用水的生產點。只見車間里堆放著各種塑料袋,地上臟水橫流,車間環境污穢不堪。狹小的車間里,擺放著數百只空桶,屋內有四個過濾水塔,一頭連著粗大的塑料管,另一頭通向窗外。
一名滿身大汗的工人抓著塑料管往空桶里灌裝。一桶水灌滿后,他拿起邊上的蓋子隨手一按,再取塑料膜一套,最后在桶蓋上貼上一張合格證,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一桶“純凈水”出爐了。
洗桶的水一天換一次
環顧“岷然”飲用水生產車間,找不到營業執照以及生產許可證等相關證件。
在車間盡頭,記者看到一個水池,里面的水污濁不堪。一名安徽工人說,水池是用來清洗空桶的,一天換一次水。記者問:“桶裝水怎么過濾?”他直言不諱:“山上的水經過水塔過濾掉泥漿后就行了。”記者看到,連接水塔的另一端通向山上。工人們稱,山上有個小水庫,桶裝水都是直接從水庫里引來的。
在與工人們“討價還價買水”時,記者看到,工人們喝的都是燒開的水,并不是他們自己生產的桶裝水。工人們說:“這種水我們不喝。”
工人們稱,加工點每天至少可生產600桶18.9升的桶裝水,每桶售價2元。我們跟隨該生產點的運水車發現,這些“問題水”主要送往潘橋鎮上的幾家水站。一家水站的經營戶告訴記者,這些水基本上都是賣給鎮上的一些工廠以及家庭,每桶零售價在3元至4元間。
廠里用的全是問題水桶
隨后,記者又來到潘橋鎮岷崗景區西路1號岷泉飲用水廠,這里生產的是18.9升裝的“雄峰”牌桶裝水。水廠負責人說,現在天氣干旱,用水量大,由于水廠的水池蓄水量有限,每天只能生產2000桶,一生產出來馬上就裝車運走了,因此只能供應一些老客戶。
在擺滿空桶的車間里,3名工人正蹲在地上,從一個盤里撈桶蓋、內塞,然后嫻熟地裝配。“桶蓋不是一次性的嗎?”記者問。“都是反復用的,直到破了不能用。”蹲在地上的年輕男子回答。“桶蓋和桶身不消毒?”記者又問。“消什么毒?自來水沖一下就好了,喝不死人的。”
在岷泉飲用水車間里,記者看到很多水桶的表面已經沾滿了污垢,有些甚至已褪色了,嚴重的還凹陷起毛。我們隨機翻看10只空桶,居然發現全部是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的塑料桶。
據業內人士透露,市場上的水桶一般有兩種材質,正規的桶基本都是PC(聚碳酸脂)材料做的,這種桶造價相對較高,另外一種就是PET桶,這種桶是由廢舊塑料、光盤、醫療廢棄物等做成的,成本比較低,10多元就可以買到。用PET材料生產的水桶不僅外觀粗糙,而且含有毒害性化學物質,并會從水中釋出,對人體造成極大危害。國家明令禁止循環使用的桶裝水桶使用PET桶。兩種桶最直觀的區別方法就是翻看桶底的標注。
端掉非法生產窩點
記者將暗訪結果通報了溫州甌海區有關部門。昨天,甌海區政府組織相關部門統一行動,查處不法桶裝水生產廠家,溫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甌海分局暫扣了岷泉飲用水廠的食品生產許可證,并查封該廠的生產設備,責令該廠停止生產桶裝水。
甌海區副區長江少勇表示,下一步將在全區范圍內加大監管力度,嚴禁非法生產桶裝水,一經查實將予以嚴肅處理,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確保市民飲水安全。
相關鏈接
正規的桶裝水生產企業,要有嚴格的過濾設備以及檢測設備,必須取得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食品生產許可證。桶裝飲用水實施市場準入制度。產品必須經檢驗合格并加貼“QS”標志才能進入市場銷售。消費者在購買時,應把“QS”標志作為選擇的基本依據。 作者:通訊員周俊朗胡建國記者苗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