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盧梭曾說過這樣的話:“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我們身邊的兒童,在幼兒園里真的像大自然中的蝴蝶一樣,無拘無束,自由成長嗎?
記者調查中發現,近年來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蘭州市的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越來越嚴重。游戲少了,作業多了,考試更頻繁了,升學壓力層層傳遞到幼兒身上。有研究者認為,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實際上是應試教育前移的表現。今年秋季開學前,教育部重申:在解決“有園上”的同時,應堅持科學保教,避免出現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問題。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日前召開的“全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現場推進會”上特別強調,“要防止小學化傾向”。備受關注的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A無奈的失業者
在市內一家公立幼兒園打工3年多的許蘆在今年秋季開學時又失業了。這是這個畢業于蘭州市某幼師學校、學幼兒教育專業的女孩3年來的第5次失業了。“沒有辦法,我學的是幼兒教育專業,沒學過小學教育,不能給孩子們教小學課程,所以呆不久。”許蘆告訴記者,幾次失業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自己在幼兒園不會教孩子們小學的課程。
“現在的幼兒園都差不多,公辦和私立的在招幼兒教師的時候還是喜歡招那些學過小學教育專業的。現在的幼兒園在中班就已經開設了小學一年級的課程,升到大班后很多幼兒園就把語、數、英都開齊了。”許蘆沮喪地說主要是自己“不適應”眼下的幼兒教育形勢。而導致她最終離開幼兒園的原因都是因為“家長投訴”她給孩子“教不了東西。”
在許蘆無奈的神情背后,我們看到的是眼下幼兒教育的一個巨大誤區。
孩子在幼兒園究竟要學會什么?安寧區教育局副局長、蘭州四十四中校長魏至孝是小學特級教師,甘肅省“園丁獎”獲得者,曾經在安寧區十里店小學擔任校長十多年,對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的延續性有著很獨到的見解。“我們不能把大人的喜好加在孩子身上,不能用小學生的行為模式去要求幼兒園的孩子,更不能在學前階段就過早地讓孩子生活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魏校長告訴記者,“透支童年”是極不符合教育規律的一種現象,對孩童的身心發展都沒有好處。
B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
據記者了解,現在市內條件好些的幼兒園不僅開設小學的語文數學,還有些幼兒園開設了外語。“剛剛開始學母語的孩子,又讓去接觸不同語言。一些幼兒園更用量化的方式考核和誘導孩子去學習,這種負擔連成年人都很難適應,更何況幼童?”西北師大實驗中學王汝元校長認為,應該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一個適合他們生長、適應的良好環境。
“幼兒時期奠定一個人一生發展的基礎,個性的形成、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大部分都是在幼兒期。如果孩子比較懂事,對人有禮貌,能夠與同伴友好相處,懂得關心、謙讓、合作、向他人學習,這些好的品質,就是在幼兒階段形成的。如果在幼兒階段沒有形成好的品質和習慣,以后花費再多工夫,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王汝元說。
社會的競爭壓力,家長的迫切心態,教育體制的某些缺陷,給某些早教機構以可乘之機。他們打著“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幌子,進行知識傳授和強化訓練。在市內一家私立幼兒園當老師的張倩告訴記者,他們幼兒園在中班就已經開始有計劃的安排小學課程了。“這幾年教育部門要求各地小學都取消了學前班,幼兒園的中班和大班學生學的其實就是以前學前班的教材。”
C拔苗助長的隱患
“幼兒園開設小學基礎課程,有點拔苗助長。對此大多數小學教師都是反對的。”蘭州市七里河區吳家園小學范莉校長認為,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給孩子教了一些小學知識,但其實不但給孩子加重了負擔,也給以后的小學入學教育帶來了隱患。“一方面,受限于幼兒的接受能力、興趣點的實際,孩子對所學的知識沒有感性認識;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數幼兒教師對小學基礎知識教的不規范,也不是很系統,使得孩子們由于聽不懂而過早產生厭學心理。這樣做的后果是很嚴重的。”
“孩子一進小學就厭學,這種情況真的很可怕。”范莉說。
D“擇校”背景下的體制弊端
在眼下幼兒教育越來越“小學化”的大背景下,家長無形中也成了一個有力推手。
在記者采訪中,也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在幼兒園多學點東西,將來進入小學后會輕松些。“小學一二年級就那些知識,讓孩子早點學會,不是更好嗎?”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在幼兒園老師的“強勢灌輸”下,回到家又在家長的“諄諄教誨”下,小小幼童,過早地背起了學業的壓力。
魏至孝認為,眼下幼兒教育的拔高誤區,其實質是近年來中學階段“擇校”現狀的延伸。“望子成龍心態人人都有,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在幼兒園能多學些知識,以后上一個好的小學,然后再選擇上一個好的中學,將來能夠考個好大學。”魏至孝說,“正是這種預判式的過早期待,使得家長們對幼兒園的超前教育給予了不該有的支持。”
“這是應試教育的劣根性,還是要從眼下的教育體制上解決這個問題。”范莉校長說。(記者 瞿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