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農村學生的健康水平,日前,國務院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每年投入160多億元,在680個縣(市)試點,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每生每天3元的營養膳食補助。
然而,除了提供膳食補助,農村學校建立食堂解決學生熱菜熱飯的問題也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目前農村學校的食堂設施狀況如何?學生們能否吃上熱飯?帶著這一問題,近日,記者走訪了我市部分區縣的農村學校。
“開飯嘍……”11月7日11:40,隨著下課鈴響,璧山縣鳳山鎮鹿鳴小學近200名小學生沖進食堂,頓時使60平方米的食堂顯得人山人海。
在每一張桌的中間擺著四個小鋼缽,里面分別盛著肉炒白菜、紅燒豆腐、紅燒芋兒和南瓜湯,這四個菜就是學生們當天的午餐。除了四個菜之外,每桌還擺著一盆米飯和10來個盛飯的鋼缽,一把筷子。以最快的速度舀上半缽飯,不少學生站著就吃了起來。
鹿鳴小學校長鄧輝武介紹,鹿鳴小學一共有學生220余人,大都是來自附近4個村的留守兒童,最遠的要走1個多小時。學生們早上9點上學,下午4點半后才能離開學校,除了離家近的能回家吃飯,稍遠一些的中午都留在學校吃午飯。今年新學期開始,學校按照縣里的政策收回了食堂的承包權,實行零利潤辦食堂,每個學生每頓飯收3.2元。這一價格對許多學生來說頗具吸引力,不少離校不遠的學生中午也選擇留在學校食堂吃飯,在食堂吃飯的學生人數達到150人。
食堂的“生意”好了,鄧輝武卻高興不起來,“主要是設施跟不上。”食堂里雖有一些基本設備,但隨著冬天臨近,“天冷了,食堂沒有保溫設備,飯菜出鍋不一會兒就冷了。”為了延緩飯菜變冷,廚師王長文只得盡量延遲炒菜,菜出鍋后就用盆把菜蓋起來,“要是有保溫柜就好了。”
像鹿鳴小學這樣的問題并不少見。由于食堂設施匱乏和廚房人員管理問題,許多農村學校還滿足不了學生午餐營養均衡的需求。針對這一問題,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簡稱關工委)聯合安利公益基金發起“春苗營養廚房”計劃,致力于貧困地區兒童集中的寄宿制學校配備營養廚房,與當地政府合作,為中西部省份留守兒童集中的寄宿制學校配備營養健康廚房,并為每個建有營養廚房的學校培訓營養教師。通過“春苗營養廚房”的實施,希望探索出一種政府、社會公益組織、學校等多方力量協力解決貧困地區寄宿制學校學生營養健康問題的有效模式,并通過其復制及示范效應帶動社會更多力量推動這一問題的根本解決。(重慶晚報記者 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