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誘惑——榮譽、獎學金、保研、被推薦
每年9月,軍訓結束后,各大高校內各社團組織都會拉開一場轟轟烈烈的招新活動。校門口,教學樓下,食堂前,處處可見招新條幅和廣告,還有的社團跑去新生宿舍“掃樓”,學生們戲稱此為“百團大戰”。其中,最具誘惑力的是學生會。
“在校學生會擔任普通干事,學年測評可以加一分,副部長級別可加1.5分,部長級別是2分,主席團成員可以加3分。”貴州某學院學生李童的學長學姐這樣向他介紹進學生會的好處。經過一番調查,李童發現好處不僅限于此,在年底的評獎中,校學生會可參加“校優秀學生干部”評獎,得獎的加分政策又對自己申請院系獎學金有幫助。李童義無反顧參加了校學生會的面試。
前一段時間,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陳偉在其博客上發表文章《學生會,大學最陰暗的一角》談到學生干部加分保研一事說,“學生干部還是大學中的特權階層。有些信息,不對一般學生公開。有些全校性的獎項,由團委設立、組織評選,最后獲獎的就是學生干部,實際上是自己給自己發獎,而將來保研時可以加分。”
人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學生干部對記者說,這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多年來一直就是這樣。“我們學校的保研有兩種,第一種是正常保研,面對所有學生。”他說,另一種就是支教保研,本科畢業后前往不是特別落后的西部地區支教一年后即可取得研究生免試入學資格。這種方式只面對校級學生會、校社團、《青年人大》等管理層的同學,普通學生甚至院系學生會的“想都不用想”。他說自己所在二級學院的學生會前幾任主席、副主席都保研了,每年學院保研名單中,學生干部的比例要占到至少一半。
采訪中,這位同學不時流露出猶豫的神情,在追問下,他說,自己在學生會做了這么久,付出了很多心血,為搞活動連夜做策劃,聯系同學耗費的手機費也沒有人給報銷,開學時接新生要在火車站蹲守好久。他以前覺得作為學生干部付出這么多,適當的獎勵會鼓舞自己,但現在“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對還是錯了”。
榮譽、獎學金、保研、推薦工作對當前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誘惑。“現在就業形勢嚴峻,考研競爭那么大,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今年已經大四的人大學生王鐸說,“在保研激烈的時候,綜合成績要計算到小數點后四位。”王鐸入學的時候高招招生放開,同樣本科畢業生也就多了,想保研的人多了,競爭可想而知。“實際上大家的學習成績在加權計算后相差無幾,學生干部和社團活動的加分算到綜合成績里就算只有0.3分,也能甩掉一大批人。你看今年我們學校保研的名單里至少有一半是學生會的,就可以說明問題。”
之晉升——能力、背景、提名、拉關系
許多學生都認為,進學生會當普通干事并不是很難,除了準備自我介紹之外,在面試環節表現好一些就差不多。“學生組織的職能部門,要求的能力各有不同。有些是技術活,比如體育部、宣傳部、網絡部、編輯部……有些則什么人都能干,比如活動部、實踐部、外聯部、辦公室等。”李童說,難的是如何才能升職成為部長、主席,成為核心成員。
事實上,不管是保研還是推薦工作,許多優越的政策并不是所有學生會成員都能“享受”到,“只有做到部長以上,進入主席團才有保障。”廣州某高校的徐超當年就是保送的本校研究生,他回憶自己的“晉升之路”,有些感慨,“經歷過了才知道。”
大一剛入校時,徐超順利進入了自己所在院系學生會的辦公室。辦公室的工作主要是協助主席團聯絡各個部門,統計材料,做會議記錄等等較為瑣碎的事。徐超說,剛開始做干事都是從重復性勞動開始的,經過一年的鍛煉,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大二開學換屆時,“另一個部門的部長和我說,你來我這里做副部吧。其實,副部還是干活的。正常情況下,干事工作比較有熱情,如果愿意繼續的話,升任副部長,競爭性不太強,新任部長就可以決定。副部長升職部長,是比較關鍵,新部長人選由前一任部長或主席團成員推薦,經新一屆主席團任命,老師參與也不多,但會過問。”
徐超說,“我不愿意特意地拉近和別人的關系,和當時分管我們學生會的老師也不熟,平時也沒有請主席吃過飯。工作干了不少,但在副部升正部的時候沒有人提名自己,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徐超坦言,當時很不服氣,但他很幸運。“當時,分管我們的團委老師調走了,新來的老師想搞改革,征求同學們的意見。我和幾個副部一起找了領導,提出希望公開競選,得票最高的當選。”這一次,徐超競選的崗位是學生會主席。“以前也投票,是選出票數最高的五個人,然后老師定誰是主席,誰是副主席”。院領導研究兩個星期后覺得可行,徐超票列第二位當選常務副主席。
“怎么慶祝的?就是請大家出去吃飯,唱歌。”徐超說,其實他的經驗偶然性因素太多,不具有參考價值,但從中也折射出一些現實。“當了副主席,我反而不怎么操心學生會的事兒了,開始認真學習,這兩個字已經久違了。當時已經定了我是可以保研的,但不想成績太差,面子上不好看!”
而并不是每個人都像徐超那么幸運,北京某高校學生王達說,“我在校學生會待過一年后來退出了,因為在當時帶我的副部長身上,我看到了我的未來。他是一個腳踏實地干實事的人,但性格耿直,不會和老師、上級拉關系。最后PK掉他當選的一位女生,和當時一起競選的其他幾位副部長相比確實不是最有能力,但這位女生的父母都在政府部門工作。越往上走,能力越不重要。我是想好好干,通過我的努力做一些事情。可,副部進部長,部長進常委的時候,不是說你干活、你努力就可以。”
之“官場”——領導、等級、形式、特權
許旭,今年研二,目前擔任華南某校研究生會副主席。他告訴記者說,“我就任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組織學生干部和分管我們的領導老師吃飯(公款)。吃飯中,副書記給我們講了老半天,談話重點就是要我們注重飯桌禮儀,比如要等領導坐下才可以坐下,要給領導倒茶水,要學會看領導臉色等等。”他說,從中可以發現許多值得玩味的事情。
今年剛上大三的陳剛說,他們學校學生會的辦公室布置得和開人大政協會議的主會場一樣,臺上以紅旗為背景,中間放置本校學生會會旗、會徽。主席臺上兩排座位,每次開會都會放置席卡,團委老師坐中間,左右是主席,主席團,部長,副部長依次遞減,臺下為普通學生干部。“這種形式上的等級還好,最關鍵的是影響辦事效率。老師交代任務給主席,主席再交代給部長,部長再交代副部長,副部長再交代干事,干事干完后再逐級反饋,很耽誤事情。”
許旭說自己剛上大一的時候,看到部長主席都得叫“xx部長好,xx主席好”,不喊自己都覺得別扭。“等到我自己任主席的時候,走在路上,如果三個同學中有兩個同學喊了,有一個沒喊,我就要多看一眼,是學生會干部么?是不認識我?學生會第一次集體會議,領導向大家介紹說‘這是你們的許主席,大家鼓掌歡迎’。制度是有慣性的,時間久了,大家對這種現象就習以為常了。”
“這學期新生剛入學,學院通知,不想讓新生一到周末放假就有空閑回家,所以就在那幾天安排了很多‘文化娛樂’項目。說是娛樂活動,但你不得不參加。如果你不去,就取消你評優資格。”廣州某大學的新生小牛說,自己其實不討厭學生會,但這種約束和強制讓人很難接受。學校還給他們安排了“掃舞盲”,“跳舞好不好啊?好。可是我不想學啊。不行,要求一定要去,不去不準評優秀,搞笑噻。又比如,看迎新晚會,好不好?好!但是,你不去看,有人來記名字查考勤。”小牛說,同學們都有不滿,但是也只敢平時說說罷了。
相比小牛同學,人大的新生R“by的遭遇更“嚴峻”一些。事情是這樣的,學校即將開始大型歌唱比賽,每個學院都要參加。R“by認為自己不是很喜歡這樣的活動,而且唱歌誰有興趣誰唱,所以在海選時故意唱錯以求落選。被選上的學生經常要上課請假、利用晚上休息前去排練,很多人要求退出。“有一天晚上九點多我接到短信:請你現在馬上來xx教室排練。我當時回信說,是不是弄錯了,我是落選的啊。發短信的是學生會某部部長,她說,如果你不來,請你把后果想清楚。我當時一聽都蒙了。”R“by說,她們寢室的另一個同學曾親耳聽到兩名學生會干部在議論一個不愿意去唱歌的同學,有個部長就說:你讓他試試看,看我以后怎么整死他。R“by后來還是去參加排練了,她說不知道如果不去會有什么樣的后果。
“看到陳偉老師那篇博文后,我第一感覺是總算有人站出來說這個事兒,終于有一個不同的聲音。以前我總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問題,總想這些事情。直到陳老師寫了這篇文章,我才知道,原來不是我一個人這樣想。”王佳是某高校學生黨支部書記,他說,很多學生干部并不是真心為學生服務的,只是為了評獎評優沖鋒在前。剛加入的時候,老師就會說,你在我這里好好干,以后評獎評優會優先考慮你,到時候就變成直接指定。每年入黨,總會發現有的學院公示的入黨人選比分配給他們的名額要多幾個,都是走了學生會特別指定的名額。
廣西某學院的小孫入學第一個任務就是推銷電話卡,學生會和移動公司合作,每給新生推銷一個電話卡,就可以有提成。小孫的第一個任務圓滿完成,得到了上級的夸獎。“我現在可以弄來學生證磁條,坐火車半價的那種。”成了學生會核心成員后,小孫擁有了許多被人艷羨的特權。
小孫的做法算不上“出位”,有的學生干部到了年終考核時,為了應付校團委檢查,臨時突擊。“比如搞宿舍文化建設,我們在宿舍里拉一橫幅,叫一些同學過來,擺幾個動作拍照,表現得就好像活動現場一樣。”小孫的室友也在學生會任職,他說,“平時一些評獎活動也是由校學生會組織的,認識的人就會說,給我們評個獎吧。”寢室里同學們探討,社會大環境如此,如果不這樣,到社會上要吃虧的。
電話中,許旭對記者說,他曾經看過林肯的一句話,“有什么樣的公民就有什么樣的國家”。已經讀研的他常常反思,這些怪現象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對此早已見怪不怪,“官本位”的思想在我國根深蒂固,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大學生尤其是學生干部更容易受到這些現象的影響,但改變已經迫在眉睫了。 (文中學生姓名均為化名)
鏈接
高校學生組織
官方組織——學生會
學生會全稱是學生委員會(Student Committee)。一般指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簡稱全國學聯)在各院校的分支機構。學生會是每個大中學校不可缺少的部門(少數大學,如中國防衛科技學院除外),是提倡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的學生組織,為學校學生和老師提供無償服務的部門。
學生會受所在院校團委的直接領導,內部有著清晰的組織結構分配。具體來講,學生會一般都設有主席團(主席一名,副主席若干)、秘書處、宣傳部、公關外聯部、組織部、學術活動部、體育藝術部等職能部門,各院校又依據各自具體情況在名稱或數量上有所不同。
半官方組織——非學生權利執行機構
如中國人民大學團委的機關報《青年人大》,同時也是人大校內最大的學生媒體。其內部下設新聞中心、編輯中心、事業發展中心、運營管理中心和新媒體中心五大中心二十個部門,所有新聞產品完全由人大在讀學生自主編輯制作。此外該校還有青年志愿者協會(青協)、勤助中心、藝術團等也屬此類。
自發組織——學生社團
學生社團(students society),是學生在自愿基礎上自由結成、按照章程自主開展活動的學生群眾組織。這些社團可打破年級、系科以及學校的界限,團結興趣愛好相近的同學,發揮他們在某方面的特長,開展活動。學生社團形式多種多樣,包含體育、科技、人文社科、藝術、公益等類別。不完全統計,高校中90%的學生都會加入社團,社團已經成為學生大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社團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自治,一般高校都會設置一個由校團委直接領導和管理的指導社團活動的學生組織如社團聯合會。(賈娜 吳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