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的代課老師小海(化名)滿懷著一腔對教育事業的熱忱,本以為可以實現當一名正式老師的愿望。可一份艾滋病毒感染的體檢報告,讓小海的人生理想瞬間化為泡影,人生的命運也從此改變。
“難道感染了艾滋病毒,就業就要受歧視嗎?”在公益組織——“反歧視公益機構天下公”的幫助下,小海踏上了漫長的維權之路。此案,也成為我省艾滋病感染者維權第一案。
感染艾滋病毒 教師夢瞬間破碎
2008年,27歲的小海畢業后,回到老家貴州省三都縣一所學校當代課老師。三年來,能考上老師資格證當上正式老師,一直是他的理想。今年4月1日,小海看到三都縣人事人才網公布招聘信息,公開招聘教師若干名,他瞬間又看到了希望。雖然前幾次考試都失敗了,但這并不削減小海的熱情,他又再次報名參加考試。
在順利通過了筆試、面試之后。今年6月,小海由當地人事局安排到縣醫院體檢。7月13日,滿懷希望的小海卻發現自己并未出現在體檢合格的名單中。
“后來通知我HIV檢測為陽性,不符合體檢標準,取消錄取資格。當時一聽,整個人都懵了。”小海說。
電話中,小海的聲音顯得很低沉,還夾雜著一絲憔悴。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孩子們在操場上嬉鬧的聲音。小海還在山村里當著代課老師。“我不知道怎么感染上了艾滋病毒。現在真的很絕望,我以為當上正式老師后,收入增加了,還可以把當初家里借錢供我讀書的3000多元錢還上?涩F在,人生似乎陷入了低谷,生活顯得一團糟。”
小海告訴記者,下個學期學校就不需要代課老師了,全部都用正式老師,校方說這樣是為了方便統一管理。這意味著,小海將離開他熱愛的講臺。何去何從,小海一片茫然。
就業受歧視 公益組織伸援手
被取消錄取資格后,小海每天都會反復問自己:“難道感染上艾滋病毒,就業就要受到歧視嗎?這個群體真的就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生存了嗎?”
網絡,成了小海“傾訴心聲”的對象。就這樣,他通過互聯網聯系上了一家反歧視的公益組織——反歧視公益機構天下公。在得知小海的處境后,公益組織愿意幫他“討說法”。
“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我們會給你提供法律援助。”當聽到公益組織負責人這番話后,小海似乎又再次看到了陽光。
“反歧視公益機構天下公”一位姓于的負責人在電話中告訴記者,這已經是他們協助的第3起艾滋就業歧視案。“同樣的情況,同樣的理由,同樣的招聘標準,這表明艾滋就業歧視并不是個案。相關部門應盡快消除在制度上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視,讓他們享有平等的就業權利。”這位負責人說。
起訴至法院 法院不予立案
在這家公益組織的幫助下,貴州某律師事務所一位姓陳的律師為小海提供了法律援助。今年9月,他向黔南州中級人民法院遞交了一份訴狀。將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三都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同時告上法庭,請求法院確認被告認定小海體檢不合格、不予錄用的行為屬就業歧視的違法行為并依法予以撤銷,并責令被告就錄用小海為三都縣某學校教師一事重新依法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等。
陳律師認為,《就業促進法》規定了“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不得以是傳染病病原攜帶者為由拒絕錄用。正因如此,艾滋感染者就應該享有平等的就業權利,包括教師等不會傳播艾滋病的職業。”
但最終,法院并未立案。“法院方面僅口頭告知說此案不在法院受理范圍內,并未下達不予立案的決定書,這明顯不符合法律規定。”陳律師說。
各方積極聲援 支持小海維權
小海就業受歧視的事情在貴州發生后,一些公益組織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國際勞工組織(ILO)艾滋病項目官員武女士說:“去年6月,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全球第一份關于艾滋病的國際勞工標準——《關于艾滋病與勞動世界的建議書》中,來自國際勞工組織183個成員國的代表一致認為:應徹底消除艾滋病相關歧視,不得以任何理由進行艾滋病強制檢測,保護感染者隱私權,艾滋病感染者應當享有平等就業、升職和社會福利的權益。
國內知名反歧視公益人士、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中心客座研究員陸軍介紹,根據衛生部2009年的統計,我國約有74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一個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就是對這個群體最好的照顧和關愛。國家的反歧視法規政策整體上正在逐步加強。”陸軍說。
陸軍表示,目前,在政策層面上,乙肝攜帶者的平等就業權已經得到了較為充分的保護。同屬乙類傳染病的艾滋病病原攜帶者的就業權保護問題日益凸顯,亟須主管部門從政策法規和實際操作層面作出回應。(記者 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