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在很多人看來,這幾乎是件十分容易且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實際調查卻呈現出截然相反的結果。9月14日,教育部公布的對15個省份129個縣(市、區)的監測顯示,四年級、八年級校園體育課及體育活動不足率分別高達56.5%、76%;而另一項調查顯示,只有22%的小學、初中和13%的高中能夠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
孩子們為何遠離操場?記者調查中發現,“每天鍛煉一小時”“落地”難現象主要集中在農村學校,而升學壓力大、課業負擔重、學校場地小以及重智育、輕體育的觀念等則是主導因素。如何保證每天鍛煉一小時,這或許是教育部門、體育部門乃至全社會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每天一小時”應該這樣實施
“每天鍛煉一小時”的要求到底怎樣實施呢?2007年出臺的《中央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便對“每天鍛煉一小時”的時間構成提出了明確要求:
“中小學要認真執行國家課程標準,保質保量上好體育課,其中小學1至2年級每周4課時,小學3至6年級和初中每周3課時,高中每周2課時;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學校必須在下午課后組織學生進行一小時集體體育鍛煉并將其列入教學計劃;全面實行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每天上午統一安排25到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認真組織學生做好廣播體操、開展集體體育活動;寄宿制學校要堅持每天出早操。”
不難看出,“每天鍛煉一小時”細化后,主要是由體育課、集體體育鍛煉、大課間及早操組成。據記者了解,目前學校在保證大課間體育活動上落實較好;而如遇當天沒有體育課時,必須在下課后組織學生進行一小時集體體育鍛煉實施得并不好。
校園體育活動存在城鄉差別
9月19日上午9時25分,記者走進南昌市郵政路小學。校園里一片安靜,聽不到一點嘈雜聲,偌大的操場上沒有一個人。
9時30分,大課間的時間到了。準時響起的廣播聲打破了校園的寧靜,學生紛紛從教室魚貫而出,涌入操場及其他體育活動室。在操場中央,數百名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花式籃球練習。在乒乓球室,同學們在打球,好不開心。而在室外的一塊場地上,三五成群的同學正在跳繩,放松身心。
郵政路小學副校長周小英告訴記者,從今年起,學校按照上級部門的要求,開展了乒乓球韻律操、花式跳繩、花式籃球等體育項目,大大豐富了大課間活動內容。除此而外,還有小課間、體育課等,學生每天的運動時間都超過了1個小時。
與城里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相比,農村孩子們的課間活動內容就顯得有些單調。
開學之后,會昌縣莊口鎮白沙小學這個村級小學里,幾位農民正幫著學校挖沙坑,學校還用幾根水管在旁邊焊制一對單杠。這里的老師說,現在教育局要求學校堅持做到讓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但村里小學只有這個條件了。而在縣城的會昌小學,老師們正往操場和一些空地漆上一個個白點,原來這是為了學生做操時定點位置。因為場地有限,隊形稍微沒有站好,操就做不成。
會昌縣教育局教育股一位工作人員曾對全縣的體育課開辦和“每天鍛煉一小時”開展的情況進行調查。據他介紹,在大多寄宿制學校,“三操一活動”時間加起來就不止一小時,但鍛煉的質量并不高。而在城里學校,場地是最主要的原因。由于學生多,生均運動面積基本無法達標,有的學校連學生廣播體操都無法做到,所以只能開展眼保健操和設置大課間,讓學生自由活動來達到一小時鍛煉。在農村,情況則變成運動器材不足,專業體育教師不足,學生時間有限。在一些村小學,學生每天上學和放學都來去匆匆,能保證文化教學時間就不錯了,學生的鍛煉基本就是健步走。
鍛煉與學習兩方面無法擺正
李炎巖是南昌市城區某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天性好動的他每天回到家后就是把自己關在家里寫作業。他無奈地告訴記者:“我最喜歡打乒乓球,但作業沒做完,就不能下樓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我也沒有辦法。” 李炎巖的媽媽說,周末她給孩子報了輔導班,“我也想讓他多鍛煉,但是真的沒有時間。別人都學習,他鍛煉身體,就會‘輸在起跑線上’了。”她認為,要讓孩子真正參與到體育鍛煉中,最需要的是“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改變,不‘唯分數論’。給孩子更多時間鍛煉自然很好,但是很難。”
南昌市東湖區教育體育局有關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認為,在鄉鎮尤其是農村學校,由于受制于場地、認知等因素影響,體育課被擠占的現象是常有的事。由于教師編制不足、學校體育設施匱乏、文化課程負擔重以及應試教育造成的對體育忽視等問題,很多學校基本上是拿出原本就有的課間休息時間來沖抵這一小時。也就是說,時間是擠出來了,但質量很差,基本上等于沒有落實。
一位學校體育老師告訴記者,“每天鍛煉一小時”的提出很好,但是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首先學校體育課時不夠,學生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了,沒有體育課當天的一小時集體體育鍛煉很難保證。他認為,首先應當增加體育課時。體育課內容的局限性使得每個學生每天都能鍛煉一小時難以保證。這就需要體育課能夠保質保量,讓學生真正地活動起來。同時,學校領導的重視也非常重要。“其實體育鍛煉與學習是相互促進的。”他說。
記者手記
中小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在很多人看來,這是很簡單的事。孩子本來天性好動,再加上體育課程,達到這個鍛煉目標本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何勞教育部門三番五次下“金牌令”來督促學校呢?
記者認為,關鍵還是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的思想認識不足。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共識,但重智育、輕體育的現象還是屢見不鮮,為文化課“讓路”成為多數學校的選擇。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把“板子”打在學校身上,畢竟,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之下,考試成績仍是衡量教育質量的一道硬杠杠。在教育考試體系沒有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下,“每天鍛煉一小時”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只是,孩子的健康經不起時間的折騰,期盼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還是要擠一擠時間,減一減課業負擔,給孩子們足夠的體育活動時間。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教育部已經派出督察組赴各地督察中小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活動開展情況,以確保這項活動落到實處。(記者曹小武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