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撞車瞬間氣囊未爆 夫妻從此陰陽兩隔
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現在很多高檔車的廣告上都會強調裝了多少多少個安全氣囊,好像車越貴,安全性越高,氣囊就裝得越多。最近,河北、江西等六省市的消費者協會聯合向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遞交了《關于盡快出臺汽車安全氣囊國家標準的建議函》。顧名思義,安全氣囊就應該保護乘車人的安全,偏偏就是這個安全氣囊,引發的消費糾紛卻有增無減。
安全氣囊究竟怎么了?為什么會讓消費者如此不滿?來看一起在江西發生的事故。
陳建新,江西上饒人,2004年花16萬多購買了一輛北京現代索納塔轎車,這輛車曾經讓他非常滿意,“我覺得這個車外觀看起來比較大氣,配置也比較齊全。”
但陳建新沒有想到,這輛車他僅僅駕駛了三年。2007年1月21日晚,陳建新從南昌接上剛剛從廣東回來的愛人王燕萍,打算返回上饒。但開著開著陳建新感覺到有些疲勞,于是決定從最近的出口開下高速找地方休息。由于路不熟,陳建新轉來轉去并沒有找到賓館,這時候已是夜里12點多了,突然,前方隱約出現了一些燈光。順著燈光開過去,陳建新突然發現車子已經走偏了,前面看到很多石頭。“溝溝坎坎的我就想打一個方向,就在這打方向的一瞬間,我聽到一聲響,可能就是我骨頭一聲響。”等陳建新再次睜開眼睛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的清晨6點。原來,在黑暗中陳建新的車子沖下了馬路,直直地撞上了路旁的巖石。而意識到身邊的愛人已經被甩出車外,讓陳建新更加恐懼。沒有送到醫院,31歲的王燕萍就失去了生命……
出事的照片顯示,整個車頭都被撞沒了,可以想像當時的撞擊力有多大,醫生和交警告訴陳建新,他能保住性命還是因為氣囊的作用。然而正是這一番話突然讓他意識到一個問題———自己購買的索納塔是有兩個氣囊的,但在事故中卻只彈出了一個。為什么副駕駛位置的氣囊沒彈出?這跟妻子的死亡有什么關系?在事故發生一個星期后,陳建新把疑問提給了北京現代公司。
疑問:兩年時間苦尋原因 安全氣囊為什么沒打開?
陳建新很快見到了代表北京現代當地4S店的工作人員,而廠家也派出技術人員對車輛進行了檢測。但接下來的事情卻沒有這么順利了,4S店說無法解決氣囊的問題。萬般無奈之下,陳建新于2007年3月和4月兩次趕到北京現代集團總部尋求解釋,但一拖就是兩年多,他還是沒能拿到任何書面鑒定。廠家的態度令人費解。在此次采訪中,陳建新再一次撥通了北京現代售后服務部的電話。
現代總公司:“有關鑒定報告,就是我們廠家的到現場勘查的那個結論,這個的話,然后我可以通過江西國力店給您。”
陳建新:“你們一直沒有給我處理,到現在為止你還是說要通過國力店給我解釋。”
現代總公司:“對啊,通過國力店,然后他會這個什么……”
陳建新:“(為什么)這個氣囊一個爆了一個沒有爆呢?”
現代總公司:“因為我們裝的副氣囊它有傳感器的,它要感知有人坐在上邊,那么在這個您從匝道翻下去那個瞬間,就是在那個過程中它沒有感知到座椅上有一定的重量,所以說它就沒有起爆。”
原來,對于副駕駛座位的氣囊是否彈出,各廠家的標準不盡相同,根據現代索納塔汽車的設計,在副駕駛座位上如果沒有人,或者是重量低于15公斤,氣囊是不會彈出來的,這真的能夠解釋陳建新的索納塔在事故中只爆出一個氣囊嗎?陳建新拿出了當時公安局交警大隊出具的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書上寫著“轎車不慎駛入公路下,撞到山坡,造成坐在副駕駛位置的王燕萍當場死亡”,而且王燕萍的體重也遠遠大于15公斤。陳感覺北京現代的解釋站不住腳,但是廠家的態度卻十分強硬,陳建新稱廠家對此的說法是“你能夠自己可以做技術鑒定,證明我有責任你就拿出來。”
如何才能拿到一份公正權威的技術鑒定報告呢?陳建新電話聯系了國家質檢總局,“一個接電話的人他回答就是,國家目前還沒有這個檢測的一個標準,關于氣囊的檢測標準,雖然我能夠聽到你的敘述很同情你的遭遇,但是我幫不了你。”
意外:廠家代表不辭而別 事故車輛不翼而飛
質監部門對陳建新的請求也無可奈何。找了一圈,他還得找回到北京現代。想起了最初躺在病床上的時北京現代曾派一個工作人員來找過自己,這個人能不能提供一些線索呢?從陳建新保存的有些舊了的名片上可以看到,那個工作人員叫張共和,當時是北京現代江西國力4S店的總經理助理,陳建新稱和張就見過一次,后來聽說張已經辭職了。“他當時說我們公司會派技術鑒定到這里來做一個鑒定,我會給你一個解釋。”在采訪中,陳建新再次撥打了張的電話,沒想到居然通了。
陳建新:“最后一次在我病床上拿走我的材料,說要給我一個解釋,但是從那以后我一直沒有見過你。”
原北京現代江西國力店總經理助理張共和:“你們自己(想)解決辦法跟他解決。”
陳建新:“找誰嘛。”
張共和:“這個事,我又不管這個事的。”
……
張共和:“最后弄得我在單位呆不下去我還正想找你的呢!”
陳建新:”為什么丟了工作嘛,我怎么害你丟了工作?”
張共和:“你跟記者講什么東西?”
陳建新:“不是,你為什么丟了工作?”
張共和:“為什么丟了工作,就是因為你們,我答應你什么東西,我能答應你什么東西?”
聽到張共和自稱因為自己的事丟了工作,陳建新大吃一驚,為了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也為了能夠見到事故車,記者跟隨陳建新來到北京現代江西國力店,幾經周折,見到了一位前臺主管付磊民,他解釋到:“現在,因為我們這邊老總也換了,因為經理也換了,因為事情時間比較長,就是你這個事情,昨天給我打了電話,我也多方去了解了這個事情,當時你這個事情我也不代理。”
按照4S店的說法,由于人員更換,現在的人都不了解情況。經過協商,4S店同意先安排陳建新去看存放在4S店的車子。在路上這位主管也再次提起了最早處理事故的張共和。
廠家曾委派張共和出面處理陳建新的投訴,但張卻不辭而別,有何內情?記者上網檢索時,卻發現張共和作為南昌另一家汽車公司的聯系人出現在 2009年1月的網頁上,這個張共和是否就是那個陳建新見過的張共和我們不得而知,但這家汽車公司的名字是江西國力豐華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和銷售北京現代的江西國力店同屬一個集團。
接下來,在尋找事故車的過程中,意想不到的事再次發生。在停車場里記者轉了幾圈也沒有看到陳建新的事故車。
“這個交通事故發生以后,我這個生活簡直是,就是變了一個樣,完全變了。”在王燕萍上饒的老家,記者見到了她的父母和兒子銳銳,車禍發生時孩子不到三歲,所以全家人一直瞞著孩子,車禍已經帶走了媽媽。
鑒定:氣囊鑒定如此之難 連法院也無法取證?
實際上,最近幾年類似陳建新這種安全事故并不少見。盡管每一起事故發生的情形不盡相同,這些消費者在不同汽車廠家聽到的解釋卻非常相似。為什么呢?對于氣囊的鑒定究竟有多難呢?記者記錄下了陳建新給國內幾家大的汽車檢測機構打電話的情況。
陳建新:“我的車子出了氣囊問題,我們想做一個技術鑒定,你這里可以做嗎?”
天津檢測中心:“你委托我們做不了,我們不能做,我們不接單方面的委托。”
陳建新:“怎樣的條件下你們才接受?”
天津檢測中心:“就是法院委托。”
陳建新:“我那個氣囊沒有爆的原因,技術原因是不是你們那里可以鑒定?”
上海檢測中心:“我們是第三方,只能夠接受第三方的比如說消保委或者法院他們接受過來的仲裁。”
看來,像陳建新這樣的個人申請氣囊的技術鑒定,檢測機構是不接受的,那通過法院就能得到氣囊的技術鑒定嗎?“我們這幾年,審理了十幾件,幾乎沒有一個案件,從技術鑒定這個角度來講作出一個判斷。”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六庭庭長王范武告訴記者,他們曾經受理過一個氣囊案件,雖然經過法官千方百計做工作,但耗時仍長達三年。 “涉及到一個(案例)可以講,頂級豪華品牌,而且車也是頂級的配置,事故發生以后,三廂汽車幾乎是撞成了兩廂,但是安全氣囊一個都沒有打開,這個案件,我們也向國家的質檢質監部門做了咨詢,把能夠知道的這些鑒定機構都聯系到了,沒有一家能夠答應給我們做!”
背景:“鑒定機構和車廠 有經濟上的撫養關系”
為什么一個小小的氣囊鑒定竟如此之難,連法院也無法取證呢?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六庭庭長王范武稱:“這些鑒定機構,有個天然的問題,就是它和汽車生產廠商(的關系)。法官在討論這些案件的時候,我們感覺有戲說的這么一個說法,就是他們之間,有婚姻關系有血親關系,或者是有經濟上的撫養關系。”
到底是什么樣的經濟撫養關系呢?華東政法大學司法鑒定中心高級工程師曹金生認為是“因為他們產品要進行碰撞試驗。”曹曾是國家機動車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高級工程師、上海機動車檢測中心質量仲裁鑒定組組長,從事機動車事故鑒定20多年。他給我們對比了檢測機構做事故鑒定和碰撞試驗的經濟賬。 “因為從我們這個案子來講,一般也就是三萬元左右,是整個費用……而他們做一個試驗,就請他們做碰撞試驗,那錢就是,實際上最起碼是10倍、20倍,所以說你掙哪個錢?”
記者:“等于汽車廠商實際上才是這些機構的,給他們帶來利潤的大客戶?”
曹金生:“對,你這個說到最點上,就是要害就是那里。”
中國今年汽車銷售量有望突破1200萬輛,當我們跨入汽車大國時代的時候,在全國還有多少像陳建新一家這樣的受害者?他們的權益怎么才能得到維護?這樣的追問不僅涉及到這些受害者,也關系到你我大家的切身安全,當我們把生命的最后一絲希望托付給汽車安全裝置的時候,它們能擔負起這樣的責任嗎? (據央視經濟半小時整理)
同步播報
“關于盡快出臺汽車安全氣囊國家標準的建議目前還沒有得到回復的消息。”昨日,四川省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秘書長劉亞兵告訴記者,10月14 日,由四川、河北、天津、遼寧、江蘇、江西等六省市消協(消委會)聯合國家相關部門遞交的《關于盡快出臺汽車安全氣囊國家標準的建議函》尚未收到回復。六省市消協將搜集整理的二十四例安全氣囊未爆開投訴案例隨同這份《建議函》一同發出,其中就有與經濟半小時報道的北京現代索納塔案例相仿。
今年5月,廣安市岳池車主吳先生對北京現代提出安全氣囊質量問題的質疑,他的北京現代伊蘭特在與山體發生嚴重碰撞時安全氣囊未打開,導致自己嚴重受傷,廠商回復是“撞擊點不對和力度不夠”。2008年9月,銀川雙馬車輛租賃公司馬建伏于銀川德聯4S店購買了兩輛北京現代悅動,時隔不足半年,其中的一輛車牌為寧AL4497的轎車便因在銀青高速路上打滑,正面撞上了高速路護欄,保險杠、水箱、大燈全部報廢。然而事發時,轎車的安全保護氣囊卻沒有打開,副駕駛和后排的乘客頭部均受傷。
在這二十幾個案例中,還涉及到其他合資、自主品牌或者進口車型。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發布的汽車召回公告顯示,近兩年因為安全氣囊缺陷而主動召回的汽車多達1000多輛,涉及多家知名汽車廠商和多個汽車品牌。
在10月17日的第二屆中國汽車安全巡展上,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航稱:“安全氣囊的標準早已經有了,只不過裝在汽車上的安全氣囊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安全氣囊在碰撞發生于多少速度,什么角度情況下打開,各個企業都有自己的規定,不能簡單地說一發生碰撞就得打開。”業內人士賈新光認為,安全氣囊的問題根子在碰撞標準,目前的國外和國內碰撞標準都是正面不帶角度碰撞,而汽車廠家只要通過碰撞法規就可以生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