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郵政局日前宣布,從4月份起在全國逐步啟動郵件快件實名收寄信息系統推廣應用試點,并計劃在2018年年底前基本實現全覆蓋。與此同時,筆者和小伙伴們也發現,最近收到的快遞面單上,收貨人姓名和電話號碼的中間四位數字被“*”或“笑臉("_")”代替,變成了一張“隱私面單”。可以說,無論上述哪一種舉措,都是在保障收寄件人的權益。
其實,快遞實名制由來已久,只是在有效防止危險品、毒品等物件以快遞形式流通的同時,存在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因此在遭到公眾“軟抵制”后“名存實亡”。
試想,一張小小的快遞單上,附帶著用戶姓名、手機號碼、住址、購買的商品種類等信息,從這些信息中可以拼湊出一個人的喜好、消費習慣、經濟能力等。而且,有了手機號碼,還能查到其綁定的微信、支付寶等支付賬號,實際上是讓用戶的個人隱私處于“裸奔”狀態。再放大到我國整個快遞行業,去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到312.8億件,最高日處理量超過2.5億件,日均服務人次超過1.7億。在這一系列數字背后,是龐大的個人信息庫,也隱藏一旦泄露就難以想象的巨大危機。
正是看到這一點,相關快遞企業推出了“隱私面單”。被“*”或“笑臉("_")”隱去的部分,只有通過專屬手機APP才能查到,這樣做縮小了隱私可能泄露的范圍,也降低了防范成本。更重要的是,還有助于推動快遞實名制落到實處。
但是,對保護個人信息來說,“隱私面單”并不會一勞永逸。畢竟,之前發生的多起快遞企業員工出售客戶運單信息的事件說明,即使簽署保密協議,也不能防止個別人為了利益鋌而走險。這也就意味著,保護個人信息不能止于“隱私面單”,還要從技術和法律上加以管理。
就技術層面而言,要從源頭起就將個人信息保護好。“隱私面單”只能堵住快遞過程中少數環節的漏洞,剩下的任何一個環節仍然可能成為信息泄露的源頭。對此,近日成立的快遞實名制信息安全聯盟給出“后臺實名制+前臺隱私化”的方案,從源頭將用戶信息數據分離,用戶收派信息保存在物流公司、手機號保護信息存儲在運營商、實名制系統認證數據存儲至公安系統,或許是解決快遞信息安全的有效途徑。
就法律層面而言,應加快建立健全統一的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法。雖然我國現行的很多法律都涉及個人信息安全,但有些分散,若能統一管理,效果會更好。
總之,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是道亟待破解的“必選題”。因為這是信息時代各行各業都要共同面對的難題,是與個人人身安全、行業安全、國家網絡安全都息息相關的大問題。所以,每個人都要行動起來,為破解這道“必選題”貢獻智慧。